1462 三代不述,今唯论茶(1 / 3)

汉祚高门 衣冠正伦 3873 字 2020-06-25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要超出了衣食住行的生存基本需求,只要达于各人感受的层次,都是建立在过分解读的基础上。

作为南国茶道始作俑者,对于这一点,沈大将军有着深刻的认知。

水为万物之源,世上无人不饮,茶本身便是一种立足于水而又高于水、带有个人感受追求的饮品,如果只是为了生存,则不必饮茶,而若饮茶,则必是已经超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就有解读的空间,就有推广的价值。

茶道,就是一种将日常饮食行为仪式化的艺术。饮茶作为一种日常行为,是这种艺术的载体,仪式则是为了构建一个特定的文化场景,能够让人认同且代入其中,而对于仪式步骤的解读,则就是茶道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能够满足人对文化的享受与追求,就是成功的,哪怕只是穿凿附会。

河北经术名门,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世道的话语权,就在于他们所掌握对于经术的解读权,而对经术的解读,就是整个诸夏社会价值趋向的底层共识。秦皇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社会的观念共识。

当然,茶道是达不到那种普世的层次,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却能够构建一个南北时流俱都能够融入其中的仪式场景,从而获得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茶的普及并非一帆风顺,在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特别在北魏统一北方、势大一时的时候,有南国逃人将饮茶习俗带到北方,却遭到北人讥笑,使人耻于言茶,因为这代表着一种失败的、落魄的饮食习俗,甚至一度南人不善战、亏于血勇都被归咎为饮茶习惯,将此视作鄙俗。

沈哲子并不排斥河洛时流对于茶道的过分解读,反而乐见甚至鼓励时人去补充这当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甚至穿凿附会一些怪诞神异之说。而南国饮茶所以快速风靡,除了沈哲子不遗余力的推广之外,也的确是有一些神异传说在其中。

南国印刷技艺渐趋成熟,这也使得许多私学杂著逐渐泛滥。几年前,有一部《武康耆老记》突然风靡一时,这一部书便是类似《搜神记》等志怪笔记,只是论及辞藻文理则远远不及,所述多武康并周边几县一些乡野怪诞事迹,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开,则是因为武康正是沈大将军桑梓所在。

《武康耆老记》有一“武康山神”独篇,里面记载了一些武康山神吴兴沈莹生前身后轶事,其中便有一片段讲到旧吴灭亡之后,吴兴沈莹壮烈捐国、阴魂不泯,转回武康山中成神庇护桑梓,山神护乡累积阴功,终有一日得达天阙,叩请天帝祈求神物以求能够庇佑后人,因是得神茶之种赐予武康后人,后人感梦得种、珍而植之,采其茗叶常年烹食,因是吴兴沈氏子弟多悦志、有力,远超同侪。

这一则鬼怪故事,很明显不是沈氏自家手笔,因为所谓武康山神这样的把戏,是旧年沈氏清声未著时期的把戏,如今沈氏势大一时,甚至沈大将军履极未远,已经懒于再言这些旧谈。甚至原本的武康山神,早被江东天师道那群师君们感天受命,推为江南神君。

但是随着这一部《武康耆老记》的风行,南国人众似乎陡然间发现了什么了不起的天道密码,那就是为何吴兴沈氏能够骤大于此世,更涌现出沈大将军这般独得三吴灵秀精华、人莫能及的子孙。

人大凡接受、理解什么事物,总要遵循一个因果的逻辑。有一个怎样的原因,而后推演出一个怎样的结果。而在这本志怪笔记之前,沈大将军秀出于江东这一现象,一直都缺乏一个有力的解释。为何这般优秀?总要有一个原因!

现在,原因找到了,最起码在没有出现另外一个更加有力的解释之前,沈大将军就是武康山茶泡出来的江左麒麟,这一点毋庸置疑!甚至于就连大将军何以不遗余力的推广饮茶之风,都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