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决定采用机械化设备的缘故,李承乾觉得自己的计划似乎不能按时执行了。
但是这并不影响前期的准备,一方面继续做着自己的规划,一方面则让人开始分配各地的任务,以及需要征募的人数。
这些工作都可以提前进行,征募完也不需要集结,各自在家等着就行了,什么时候开始干活会有人通知。
至于机械这边,李元景只好传令海州的蒸汽机坊,集中人力,以最快的速度造出一百台送回来。
程处亮那边也开始忙碌了起来,机器什么的都是现成的,就算没有蒸汽机,他们也可以先造着,到时候直接把蒸汽机安装上去就行了。
年前的时候水泥工坊就进行了扩张,而年后则是拿到了李承乾下的任务,于是开始大规模扩招,培训什么的就在工作中进行,反正现有的人都是干了几年的,让他们把整个过程说清楚或许有些难,但教人自己的职责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再然后就是砂石工坊也跟着忙碌了起来,大沙,石子,石灰,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用到的东西。
当然,还有木匠,木匠需要按照规定的规格去用木板做成模具。
过完这个年之后,整个大唐似乎都在忙碌着。
一百台小型蒸汽机对于蒸汽机坊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技术难度根本不存在,对于拥有近两千人规模的蒸汽机坊,无非就是集中人力干上七八天,然后在抽调部分精干带着学徒去组装干活就行了,剩下的人依旧去干他们目前正在攻坚的难题。
现在对于蒸汽机的研究这帮人也算是有些心得了,但问题依旧不少。
其中最大的难题便在于如何判断炉内压力,有经验的老师傅自然能看个大概,但不能指望每一个人都是老师傅。
而根据第一艘蒸汽机船上总结的经验,他们判断炉内压力的根据就是点火后根据火焰大小烧多久能开动船来判断的。
这么判断自然没有错误,但是却只能进行初步判断,甚至不用判断,研究几次观察出规律就行了,到时候直接告诉他们烧多久开船。
但这个对于军舰来说帮助并不大,军舰是用来作战的,而且海上状况极其复杂,需要时不时的提高动力或者减弱动力,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进行反推。
所以对于炉内压力的要求就比较高了,仪表无疑是最简单直接的观察方式,但没那个技术。
因为李元景提醒过当炉内压力过高的时候,甚至可能会发生爆炸。
所以在第一艘蒸汽机船上,通常会定时进行放气减压,或者直接注入冷水进行温控减压。
但这些都只是临时的举措,而且没有一个硬性规定,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所以他们的做法是每过一刻钟就减压一次,这么一来,谁也不知道锅炉的承受压力是多少,但为了安却又不得不这么做,只能牺牲掉部分的性能。
关于这个问题李元景也很关心,但是却没有解决办法,或者说有办法,但是没技术。
这就好比我知道飞机要上天需要机身和发动机以及各种控制系统,但除了知道这些以外,剩下的我什么也不知道一样,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时间在慢慢的推移,贞观八年三月中旬,李承乾正式提交了修路的计划,这个是无法逆转的事实,虽然最终计划现在才提交,但很多准备工作年前就开始了。
这份计划是经过无数人论证修改过后的计划,李世民仔细的看了一遍,发现虽然制定起来麻烦了不少,但看起来确实一目了然,对所有的信息都掌控于心。
所以直接通过了李承乾的这份计划,并且任命李承乾主要负责这段官道的修建,计划投资二百三十万贯,入冬前,也就是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条路的修建。
放在以前这绝对是天方夜谭,但在这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