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以往,都是大明首辅出列奏事,司礼监这边,一般不主动出面的。
可是这一次,崇祯皇帝的话音一落之后,就见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第一个出列,带着恭维之色奏道“陛下,南方粮食已于上个月运到京师,原本司礼监会同外廷是准备还掉之前朝廷所借之粮。结果百姓皆言托陛下洪福,剿灭建虏指日可待,那些粮食,就当时他们捐了,无需再还!”
“哦?”崇祯皇帝听了,假装不知道。
“是啊,陛下!”薛国观赶紧跟着出列奏道,“原本还只是部分百姓明言,但等到陛下大捷消息传来时,无论官民、无论穷富,皆不用还。甚至前有些已经收了粮食的,也纷纷把粮食退回来了。”
仿佛是排练好的,曹化淳和薛国观对视一眼,而后便不约而同地向崇祯皇帝奏道“百姓如此识大体,全赖陛下英明神武,教导有功,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他臣子见了,也都纷纷出列,紧跟在内外廷第一人的话音后面,一起恭敬施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借粮这件事情,之前发生的时候,不少人的心中,其实是对这种做法有意见的,但他们迫于崇祯皇帝日益深重的威望,不得不借出来。哪怕后来出现了崇祯皇帝在街上撞见普通百姓的那一幕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还是有不少人觉得朝廷借粮这个事情,是逼迫百姓(官吏)的强权之举,难不成以后朝廷还真会还,还是按照银行利息来还?这怎么可能!都吃到嘴里去了,能吐出来就怪了!
后世的史书上,必然是有人会批判朝廷这种强行借粮之举,对崇祯皇帝也会持批判之意。这种事情,几乎可以,自古以来未有,就算有类似的,那绝对是臭名昭著的。
可是,崇祯皇帝临走之前,那是下了旨意的,要司礼监和内阁牵头,另外有厂卫监督,皇后、太子总控全局,等粮一到就要兑现诺言的。
如此一来,朝廷真还粮的时候,以前那些心中恶意定性之前借粮之举的人,就再没什么话好了。如果只是这个的话,可能曹化淳都不会抢着第一时间这事了。
朝廷要按银行利息多还百姓粮食,但是,百姓却知道感恩,纷纷拒绝了朝廷的好意。这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所有百姓都是这么要求。那么这个事情,就必定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称为大明王朝的一件流芳千古的美事。
出现这样的结果,皇上之圣明,得民心之高,史书上的评价也必定是非常高的。这么好的事情,不抢着就怪了!
当然,暗地里,也不是没人有意见,不过不是皇帝,而是其他人。
“他们才借出多少一点粮食,一石有没有都是个问题,他们当然慷慨了,不还就不还了!”
“可不是,他们是大方了,结果却害得我们多少粮食都没了。原本还以为有利息,算是赚了一笔的,结果倒好,鸡飞蛋打!”
“……”
这些话的人,也只敢躲在自己的府里而已。
他们有一点,却绝对不会去想,那些只借出一石粮食的百姓,可能还是他们从牙齿缝里一粒一粒地节约出来的。不知道多少时候,要饿着肚子,才能省出这些粮食。而他们呢,哪怕借出去一百石粮食,可能也只是他们的九牛一毛而已。有这一百石粮食,还是没有这一百石粮食,只是他们在账簿里的一个数字变化而已,根本不会对他们的日子有多少影响。
此时,崇祯皇帝听到这些臣子提起这个事情,他当然也是高兴。用后世通俗易懂的话来,京师百姓都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明他威望高,人缘好,得百姓拥戴,绝对算是一个好皇帝才有如此待遇。
看到皇上很高兴,底下臣子早在意料之中。龙颜大悦,这个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趁着皇帝高兴,户部尚书也想着表现自己,就马上大声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