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已经大略知道尹志平的性格,保守谨慎。而李志常则万物不萦于心,非常洒脱。他辞别四人,独自回襄阳。
丘处机叹道“此子有龙凤之资!”李志常伸了伸懒腰,道“我知道他是个可以深交的人。”老顽童道“你们难道只看出这一点?”丘处机和李志常看着老顽童,后者嘿嘿一笑,道“你们三个人,加上昨天那三个和尚也打不过他。”三人大惊,皆道“怎么可能?”
刘长风去见郭靖,郭靖容光焕发。刘长风道“看来师父遇到喜事了。”郭靖将案几上一封书信递过来,刘长风接过一看,眼睛一亮,道“五万禁卫军,朝廷好大的手笔!”郭靖笑道“有了这五万军马,打败蒙古军的可能性起码大了三成。现在蒙古军围住襄阳城,可能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援军渡汉水而来,算算时间,明天上午就到。你今夜带本部军马,跟随陆将军出兵迎接官军。”
回到练兵场,见了陆寻和罗峰,把事情跟他们说了一遍,接着视察一下队伍。襄阳城没有军力补充,一千人队直接少了一百多人。但剩下的士兵排兵布阵依然极震撼,喝声震彻整个练兵场。当夜,吃饱喝足,人衔枚,马摘铃,刘长风率领本部军马随陆谦从南门出城。这一支军队大概五千人马。
天色微明,汉水上数十艘大船破水而行,寒风凛凛,吹得船上军旗猎猎作响。一个青年人走出船舱,身披铠甲,腰配宝剑,身形挺拔,目视着汉水南岸。
这人就是奉了皇帝赵禥命令来的赵圭!他对旁边的官军道“军戒备,小船靠岸。”官军领了命令,去点着船上的火盆,霎时间,船上灯火通明,将赵圭如玉的脸庞照个一清二楚,剑眉斜飞到两鬓,眼睛冷漠如刀。官军举着火把,发出号令。大船上推下数十艘小艇,各带十个士兵,飞似地靠岸,下了数百人。
这数百名士兵举着火把开始搜查四周,一刻钟后,回到岸上打出了安的信号。
赵圭目不转睛地盯着远方,由于时间紧迫,他不得已在此停船,距离襄阳城不足三十里,故而怕遭到埋伏。官军问道“是否让大船靠岸!”赵圭淡淡道“等!”
半个时辰过去,远方没有动静。
赵圭打开一副地形图,指着西南和南面两个地方,道“下五千兵马,往这两个地方勘探。”
五千士兵骑着马朝这里赶去,忽然一声炮响,冲出一股骑兵,两相厮杀。敌方军马大概五千人。
赵圭冷冷道“果然有埋伏。鸣金收兵,掉转方向,同时弓手准备。”
两千兵马听了号音立即返回,蒙古军在后追赶。蒙古将军遥望大船,叹道“没想到对方如此谨慎,让我军一夜的埋伏尽数作废。”另一人道“需不需要再加兵力?”将军冷笑道“不用,在这条水路,只有这一段是最佳的下水地点。宋军不在这里下,只有到五十里后的地方,这样一来,到襄阳的路程增加不少于三百里。那时还有其他蒙古军等着。”
在十数里外,陆谦遥指蒙古军,对刘长风道“任你为先锋,敢对这三万人马发起冲击么?”刘长风淡淡一笑“我定会让蒙古军知道我宋军的军威!”陆谦大笑,道“好!”
下了高地,刘长风领了一千骑兵,开始冲锋。
昨夜,他们出南门,绕到了这个隐蔽的地方,远远就看见驻扎起来的蒙古军。赵圭的军队会在这里下船,不止他们知道,连蒙古军也清楚。
赵圭看到刘长风的军队如利剑般插入了追杀而来的蒙古军中,来去如风,以一字长蛇阵搅乱了蒙古军的阵脚。紧接着陆谦带着余下四千兵马,发起进攻。四下蒙古伏军统统出来,向陆谦军围剿过去。
他放下地图,抽出长剑,大声道“大船靠岸,军出击!”号声响起,震彻山河。本来退走的五千兵再次掉转方向,回助陆谦。
刘长风手持宝剑,冲在最前头,剑气激荡,轻易砍杀大批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