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不可逆转的转型!(1 / 2)

在长安的地面上出现了绑架苍文书院学子的事件,性质是极其恶劣的,所以结案后,狄知逊赶紧递牌子入宫求见;同时还拉上了尉迟宝环,人家又出兵又出力,到了领赏的时候总不能吃独食吧,那未免太不厚道了。

而李承乾看结案卷宗时也是非常的惊异,或者说颇为自己的自负感到懊悔,他把民间的人心想的太简单了。让学子们去周围诸县实地考察学习是他的主意,为了的就让他们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底子才扎实。

可他恰恰却忽略了安全的问题,如今大唐虽然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可这都只是表面现象,口头上的说法,仅仅是一种比较而已;

大唐游侠之风兴盛,只要腰里别着剑,那就可以自诩为游侠,形形色色的人充斥其中,可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人的成分良莠不齐,就难免因为生活拮据生出为非作歹之心,所以成为盗匪的不在少数,这也是各地官府比较常见的案件类型之一,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谓是百密一疏。

但这些学子又没有功名,不是官身,总不能给他们配备护卫吧,这与实践的初衷相悖,所以李承乾就在不得不在京兆府身上动气了脑筋。

他的要求很简单,强化帝都的户籍制度,重新对京兆府辖地的人口进行摸查、登记,不管是豪族、世家,还是庶民百姓都在其列当中。

另外,所有的外乡人和异国商旅,在原有的身份文牒之外,还必须要有京兆府开出的限时文书,无文书或者文书过期者,要有一定的惩罚,这能在最大限度掌握所有外来人口的情况,也能顺到了解一下,这些勋贵豪族中有没有人违反狭乡迁宽乡的政策,依旧超量蓄养家奴。

当然,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势必会让本就繁琐异常的京兆府压力更大,李承乾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趁着主政的便宜之机,将吏部富余的堂员统统都拨了过去。一年就一次考核,一次就忙两个月,要那么多人干嘛,还不如去干点实事呢!

“太子爷,您好魄力,估计唐公见到你这道手谕,心里的可不会那么舒坦,那些人可都是些会办事的人,唐公舒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狄知逊退出去后,尉迟宝环在下面笑眯眯的说了一句。

之所以这么说当然是有原因的,前几天他去吏部办文书的时候可是看见了,那些闲着没事的家伙把他们的尚书真真伺候成了“大人”,估计在家的时候他们的爹都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尉迟宝环在宫中当差多年,与李承乾和唐俭都不是一般的熟悉,他相信世事洞明的太子爷对于唐俭的奢侈和谱大,那心里一定是再清楚不过了,现在要走了不拿他调侃一下实在是浪费了,反正他也没个长辈样。

“宝环,你呀,越学越滑头了,长辈的玩笑也敢开,唐公与别人不同,与先帝和陛下的关系你也知道,这可不是孤能管得了的。

再者说,唐公与你爹一样,辛苦了一辈子,享受一点也没什么,付出与回报总是要成比例的嘛!”

“至于调动你的职位,这是父皇与你爹商量的结果,孤只能照办,好在岐州不远,想回来的话就写一封私信,孤来想办法就是了。”,话毕,李承乾端起茶盏进了一口,笑眯眯的看着尉迟宝环。

呵呵,都说尉迟敬德是个没脑子的莽夫,可对于子孙后代的事,那可不是一般的明智,比起很多精明的大臣做的高明多了,看的也比他们清楚多了,这可能就是愚者千失必有一得吧!

尉迟家是武勋之家,家中子弟与其他人家一样都选择可加入军队,可他们一代都是在禁军中当差。注定不可能像其他将领那样可以有很多随军出征的机会,也没有那么多建立功勋的机会,所以在官职和前途上,比秦、程两家差远了。

在皇帝身边鲜衣怒马的是风光,可这总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