慑于威势,两名倭人一进入大帐便跪倒在地行叩拜大礼,物部隆平以额触地,口中说道“大和国大连物部氏家臣物部隆平、物部次男拜见韩将军!”
“免礼!”韩端摆了摆手,命人给他们端了坐具上来。
他的目的只是想买东西,对什么大和大连的完全没有兴趣,两名倭人在他眼里,就是两名普通的商贾。
因此,两人坐下之后,韩端便开门见山地道“听闻倭岛之上多火山,而火山周围又多硫磺,我欲长期向你们购买硫磺用以炼丹,不知你们多久能来中原一次,一次又能运送多少货物?”
听说韩端是要买硫磺,两人心下稍安,物部隆平小心翼翼地回道“从我国到中原,即使一切顺利也要航行三四个月,但海上风急浪大,几乎不可能有顺利的时候。”
“从我国出发的时候,我们一共有五条船,但到达此地的却仅有我和次男君顺乘坐的这一条,所以将军你问的问题,我都不能给予肯定的答复。”
韩端对物部隆平的话稍微有些意外。
因为在建康时,他连扶南(南洋)的商人都时常看到,倭国到中原的路程并不算远,而且渡过对马海峡之后,还可以沿海岸行驶,但听物部隆平说起来,似乎此时从倭国到中原的航程极为危险?
要真是这样,自己从倭国买硫磺的事情多半要泡汤了。
其实,物部船队的五条船能够有一条抵达中原,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即使是一百多年后的唐朝,为了组织一次“遣唐使”到中原,倭国也需要用三年的时间来筹备打造四艘在当时算得上是“大船”的遣唐船,还要募集一支船队的船工。
为了征集船工,倭国政府会以免除船工一家三年的租税。
当时的遣唐使船队,一般是由四艘船组成,但最终能成功到达中国的往往只有一艘,有时甚至连一艘都不能幸存,全部成了那些侥幸成功者的陪葬。
沉吟片刻之后,韩端问道“你们的船有多大?”
“长十一丈,宽三丈,能装千石货物。”
和韩端的座船差不多大,这么小的船拿来跑海路,成功到达的可能性确实是太低了。
他皱了皱眉头,又问道“你们自己不能打造大的海船,为什么不到中原的船场去买几艘?”
物部隆平愁眉苦脸地道“我前些时日去三吴的船场问过了,所有船场的船都排到了一年之后,两千石的船最快也要一年半,三千石的至少要等两年,我们哪里能等得了这么久!”
造大船需要的木料多,工期长,前年韩端去船场定做千石船的时候,同样也等了大半年,像物部隆平这种倭国蛮夷,等的时间只会更久。
而且以韩端的眼光来看,三吴建造的船多为内陆江河行驶的平底船,若将它们买去当成海船来用,照样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与其等他们撞大运从倭国运硫磺来,还不如自己组织人手去流求挖。
想到这儿,韩端对倭国硫磺已经没了多少指望,草草问了几句,便对物部隆平道“我原本想从你们手上大量购买硫磺,但如今看来,从倭国将硫磺运来中原实为不易。”
“既然无法稳定供给,就只能等你们将硫磺运到此地再说,但我可以保证价钱不会比市场价低。”
韩端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轻声说道“今日就到这儿吧,你们先回去,有了硫磺再来找我。”
物部隆平原本还想向韩端试探下购买兵器的事情,但韩端根本不给他机会,话刚说完,便让人将他们送出了大营。
两人刚出大帐,严友元便对韩端道“郎主,倭国这条路怕是断了,我再找人去其它地方继续打听吧。”
“听闻汉中、巴蜀、巨鹿(今河北晋州一带)等地也出硫磺,只是提炼麻烦了些。”韩端想了一会,给严友元指了几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