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海在电影行业干了一辈子了,自然不可能冒着风险,随便乱签对赌协议。
《剑冢》三十五亿的票房标准,他是找了专业机构测算过的。
按照测算的结果,如果不出意外,《剑冢》的最终票房应该能达到四十亿。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专业的预测,他才敢签那份对赌协议。
但他没想到是,意外出现了。
张嵘携带着一部《倩女幽魂》横空出世,以黑马之势横扫了春节档,一举夺下了三十六亿的票房,甚至将《剑冢》也斩落于马下。
如果没有《倩女幽魂》,《剑冢》拿到三十五亿票房是根本不在话下的。
可惜,被《倩女幽魂》抢走了太多观众和排片,《剑冢》最终只拿到了三十亿出头的票房。
然而,《剑冢》绝不仅仅是一部冲击春节档高票房的大片这么简单,实际上它也同样是赵金海背后的家和电影公司对大陆电影市场的一次进攻。
随着近年来好来屋科幻大片大举押注国内市场,屡屡在国内收割大量票房,国内导演看在眼里,馋在心里,也忍不住蠢蠢欲动,想要有样学样。
所以,自从西北圈的孙导演以一部《荆轲刺秦》率先拿到十亿票房之后,国内导演就纷纷开启了自己的大片模式。
京城圈的马导演紧随其后,拍出了《夺皇》,打破了孙导的十亿票房记录,把票房记录提高到了二十亿的水平线上。
跟着,大批导演接连发力,一部部作品横空出世,而国产电影的票房记录也在节节攀升,甚至突破了五十亿大关!
而这些屡屡开创了票房记录的导演和其背后的资本,也纷纷成为了下游渠道大佬们眼中的香饽饽,纷纷将他们奉为上宾,并将大量资源向他们倾斜。
这引起了很多导演和从业人员的不满,但却没法改变这种状况。
资本都是逐利的,人家大导演能挣回来大量真金白银的票房,资本为什么不把资源投向他们,获取丰厚回报呢?
二八原则,赢者通吃的道理,在哪个行业都适用,电影圈自然也不例外。
既然没法改变,就学着适应。
所以,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也只能顺应这种市场环境,想办法去制作高票房的电影,跻身大导演的行列,从而获取那些不平等,但却诱人的资源。
香江电影圈自然也对那些资源眼馋无比。
香江电影是个特殊的存在,它有自己的方言文化圈和电影市场。
在早期的辉煌时刻,它是根本不会把大陆市场放在眼里的。
不过风水轮流转,眼下的大陆市场,已经成了香江电影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可受限于地域文化的局限性,香江电影想要打入内地市场,是远比其他内地电影圈的电影来得更困难的。
语言就是最难逾越的一座大山。
虽然当年香江电影辉煌的时候,大量盗版电影流入内地,也培养出了许多可以接受香江电影的观众。
可新一代的观众没有经过那种文化的熏陶,对香江电影是没有那种感情的。
而新一代的观众又是如今观影的主力军,想要在内地电影市场上获得高票房,就必须获得他们的认可。
所以,这些年来,香江电影圈的电影人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而香江电影圈里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为了几个阵营,以电影公司的形式各自推动自己的人员和作品北上,尝试进军内地市场。
这其中做得最成功的,就属邵氏和家和两家电影公司了。
邵氏是最先在内地电影市场上获得成功的。
三年前,邵氏的当家导演袁少华带着一部《华国英雄》北上,一举夺得了237亿票房,打破了千年后香江电影在内地电影市场上票房最高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