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万万不能(1 / 3)

政治课老师说,物资的匮乏让我国每年会有将近20万人,死于直接饥饿,或者由各种营养不良造成的疾病,所以号召大家节约粮食,同时多存粮票,只要每个人每个星期少用一张粮票,全国就能减少至少10的饥饿人口,尤其是作为大后方生产基地的卡德拉西亚人民,更应该减少浪费,多节省粮票……

卡妃跟父亲都是这么一直节省着过来的,每个星期节约至少三张粮票下来,一般是猪肉票、鱼票、腊肉票、水果票这类,反正家里就他们俩,只要把主食跟蔬菜用票换够,省省也完全够吃,也就逢年过节会稍微奢侈一下。

其实不止12区神殿门口存在以物易物,人们绕过市场、供销社进行交易的情况,不说节假日,平日里也都会出现农民进城、工人下乡,聚集到几个约定俗成的广场、小巷子里,摆地摊交易手头物品的情况,这种民间行为统称为“赶集”。

所有孩子都有见到过“赶集”,尤其是过节回乡下的时候,乡下的节日、宗教祭典是最热闹的,各种平日里见不到的商品琳琅满目不说,还有戏台、游街庆祝活动,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儿。

所以每当历史课上,讲到民生内容,不涉及经济学内容,就是商品贸易、航线货运时,就都会有同学问——商品不都是政府管控着的吗,为什么大家手上很有东西可以换的?政府军队不管的吗?

老师每次的回答十分简单但很详尽,计划票卷是绝对禁止流通的,一旦发现,就会按照涉及的物资量来进行重罚,课本上明文写着一个例子,私下个人间交易一百克粮票,发配前线戍边,一公斤大米的米票,直接判处死刑,目的是打击囤积居奇、挖国家墙角的奸商。

而民间赶集,既然不存在票卷间的交易,绕过了政府计划经济政策,就不属于奸商行为,是民众之间“感情交流”范畴,官方不但不会进行限制,反而会加以鼓励,场地以及维护秩序,这样有助于个人自发丰富自身的物资。

卡妃慢慢就想明白,回过味来,自己用白砂糖租借自行车的行为,也属于这种民间物资交流。

乡间村民的交换物资,以农作物为主,但属于集体合作社土地上的作物,自然都是属于国家,被看管着的,在村民用票卷在官方市场上、供销社里,换成自己私人物品,属于公家财产,私自采摘拿去交换、食用,都属于偷窃行为,按盗窃罪论处,一百克充军,一公斤死刑。

90以上的可耕种土地属于集体农庄性质,剩下的10属于军方屯田。但老师说,还有不少土地,例如卡德拉西亚周边的山沟沟里,12区神殿山头森林中,每家村民都有自己的“秘密私田”,对于这些零散私人开垦的土地,政府鼓励有多余精力的农民去多经营,出产的作物不会收归公家,赶集的主要交换商品就是来之于此。

但对因此而偏种私地,而不管公地的,将直接以叛国论处。所以一般私田都是放养,就当野草一样,任由起生长,偶尔去看看,收获的时候经常会有意外之喜——历史老师解说得很直白,官方的态度就是这样,反正就是野草,没必要把野地野草都划归集体管理,空耗自身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宗教老师的解释则是另一个角度:野地长出稻谷,不就是天神的恩赐吗,作为祭典上的交换商品,或者神殿前的供品,合情合理,所以没必要行政管制,说明心怀感恩,就能获得幸福,意外之喜……然后就鼓励住在小区里的大家,都可以在窗台、阳台上种植矮短草丛作物,例如蓝莓、草莓、蛇莓等等,有条件的,阳台护栏、棚子种葡萄、树莓,既美观又可以参与到天神的恩赐中来。

其实完全不用老师教,基本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种点什么。

卡妃住的房屋是海德哈恩标准房,有一个朝向大院的窗台,阳台不大也不小,父亲伊莱克弗在窗台上种了一排小葱跟土豆,土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