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亦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这个身体,本身是没有什么善恶的,当你在想事情的时候,就产生了善恶,这个标准虽然不能确定,但却又是实实在在的,不同时候不同地方,标准也是不同的。
比如说匈奴那边有习俗,哥哥死了,嫂子由弟弟继承,无论嫂子是不是愿意都要无条件服从。
他们这是为了保持部族人口兴旺,但在我们看来却是枉顾人伦大逆不道,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想法是不同的,这都是个人思想的不同导致。我刚刚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这个意思。”
其他人或许还没回过味来,只有阳休之感觉到,刘益守所说的东西大有深意。
这绝不是那些庸碌之辈,只懂得杀伐的莽夫能说出来的道理,更别说想出来了。
“主公,那后两句的意思呢,在下觉得主公可以在建康建一座寺庙,开宗立派了。’
阳休之不动声色的吹捧道。刘益守摆摆手,示意他不要打岔。
“能够正确的地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是良知。有的人同样可以区分善恶,但是他用的标准却是扭曲的,不被世人广泛认同的。
比如说鱼弘这样的,他认为治下乡民们把妻女送给他亵玩就是善,把财货送给他享用就是善,跟他对着干就是恶,朝廷对他掣肘就是恶。
他的所谓良知就是扭曲的良知,最后结果怎么样你们也看到了。”刘益守摊开手,似乎在为鱼弘惋惜一样。
众人再次看向斛律羡,谁都知道鱼弘是他听刘益守的命令,将对方一箭射死的!哦,是两箭射死!别人说这话还好,刘益守说这话貌似有点讽刺啊!
不过这不妨碍他们去思考刘益守说的这些道理。
前面三句都好理解,看来这四句最关键的,就在最后一句话了。
“针对良知的标准,我们就要用格物致知这四个字,来去恶存善了。’
格物致知是《大学》里的话,这本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语录集,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场除了阳休之认真读过外,杨忠也有略有涉猎,其他人就完全不明白了
“格物致知四个字太难懂,我总结一下,就叫实践出真知吧。比如说某地习俗,客人进门后与主人握手,乃是大敬。
但另外一地,客人与主人家身体接触,乃是大不敬。此地彼地习俗不同,善恶的标准亦是不同。通过实地调查,我们知道两地的差别后,分别按当地的习俗拜访主人家,两全其美,这就叫实践出真知。
所以握手不是善,不握手亦不是善,是不是善,需要看当地是怎样一种礼节,这就是去恶存善。当然,善恶只是一种说法,你们认为是去伪存真,亦是无妨。
心中的善恶也是与这世间的真理一样,随着环境的不同,也会跟着不同。
譬如说我一口漂亮话,但私下里不干人事,这就叫表里不一,这不是去恶存善的态度。
而格物致知,则是要求知行合一,我心里如何想,就会反映到我要如何做。反过来说,我如何做了,又会回过头来影响我的看法。
我要扬心中之善,就要将其付诸实践,不要总是空口白话,说一套做一套。同时通过我实践反馈,来修正自身对善恶的看法。如此一来,你们就能逐渐明白世间善恶的道理,不会轻易被人蛊惑,随入歧途。”这是一位真正的大师!
众人心中都涌起这样一个荒谬的念头。感觉刘益守似乎比萧衍更适合在同泰寺讲经!也比他更适合去当梁国的皇帝。
这位脑子比萧衍明白多了!
“主公非常人能及....在下心服口服。”
杨忠感慨的拱手行礼说道。其他人亦是用崇拜的目光看着刘益守,哪怕他们对这个所谓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