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其实不是一种鹰,这名字是王博家乡的土称呼,如果换成学名,那就是鸬鹚,一种很擅长捕鱼的水鸟。
王博记得,他上小学那会,使用的课本有一章就是讲这种水鸟的。
这种水鸟在上千年前便被中国人所驯化,有海、有湖有大河的地方,经常能看到鸬鹚。
在王博的家乡,鸬鹚被称为鱼鹰,原因是它能帮助渔人捕鱼,虽然不是很擅长飞行,但对于渔民来说,它们就是海洋上的鹰。
除了鱼鹰,在他们本地鸬鹚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乌鬼’。这个称呼听起来不好听,其实也是对鸬鹚的一种尊称,他的家乡中‘鬼’有两种含义,用作名词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鬼魂,如果用作形容词,那便是‘机灵、聪明’的意思,比如机灵鬼。
乌鬼就是形容鱼鹰的聪慧,王博家乡除了海鸥还有两种海鸟比较常见,一种是鸬鹚,另一种是鲣鸟,后者飞行能力远超前者。
但鲣鸟傻乎乎的,根本无法驯服,而鸬鹚就聪明的多,将小鸬鹚养在船上,稍加训练就能将它们训练成捕鱼帮手。
就叫做乌鬼以形容这种鸟不像鲣鸟那样傻,而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在中国,很早就有人开始驯养鸬鹚,并用它们捕鱼。
在王博童年时代,海边多得是鱼虾,那时候老百姓买不起大船,家家户户靠舢板来捕鱼,就和电视纪录片里的江南水乡一样,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
他还依稀记得那样的场景,一群鸬鹚好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颈部带着脖套,整齐的站在船头。
等到鱼群出现,主人一声哨响,鸬鹚便会纷纷跃入水中捕鱼。由于带着脖套,鸬鹚捕到鱼不能吞咽下去,它们会叼着鱼返回船边。
这样,等到主人把鱼夺下后,鸬鹚又会再次下潜去捕鱼,如此反复,帮助渔民来捕鱼。
此外在当地渔业文化中,鸬鹚不仅是捕鱼的能手,还是美满婚姻的象征。
老渔民都知道,鸳鸯根本不是一夫一妻终生相伴的痴情鸟,鸬鹚才是!一对鸬鹚从相识结伴,到营巢孵卵再到哺育幼鸟,期间它们不离不弃。
加上还有《诗经》中的传统文化相关联,《诗经》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雎鸠就是鸬鹚,所以综合这些原因,渔民结婚的时候会选一对老鸬鹚戴上红花送到婚礼上,以表达对新人白首同心的祝福。
王博没想到,以往作为渔民们工作和生活好助手的鱼鹰,现在竟然成了酒宴上的食物,真是让他难以接受!
听到他的疑问,递毛巾的服务员说道:“现金不同往日啊王先生,国家出台法律法规,说鱼鹰是违法捕捞工具,不准渔民们使用。那么不能下水捕鱼,谁还会养鱼鹰?只能卖给饭店做菜。”
王博更惊讶了,问道:“你胡说吧?还有这样的法律法规?”
那人二话不说,掏出手机一番搜索,然后给他看新闻。
王博定睛一看,看到新闻确实在报道这件事,最后有明文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第20条规定,‘禁止使用电力、鱼鹰和敲船作业,在特定水域确有必要使用电力或鱼鹰捕鱼时,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看到这规定,他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这规定太扯淡了!
渔民使用鱼鹰协助捕捞导致了渔业资源萎缩?王博觉得这个说法简直可笑,这就好像有些专家说,大妈们炒菜产生的油烟导致了大气污染一样。
鱼鹰对渔民来说,只是捕捞的助手,一群鱼鹰一生捕捞到的鱼虾也不如渔船一网多。而且王博知道,鱼鹰只能在湖泊江河和海边使用,如果进入深海它们根本发挥不了大作用。
因为鱼鹰擅长潜水而不擅长飞翔,深海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