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宋王朝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到底对不对,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自从马植(也就是赵良嗣)提出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战略建议以来,赵宋王朝的内部一直争论这个问题。
甚至于后世的很多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也在争论这个问题。
可以说这个问题争论了近千年。
反对的人有很多,他们认为赵佶连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干了一件愚蠢至极的大蠢事。
不过也有很多人觉得赵佶连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做得没错。
赵佶曾两次谋划收复燕云十六州。
第一次发生在女真人刚起兵反辽不久,赵佶想趁机出兵北上,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这次也是由童贯挂帅,并将兵马已经聚集起来了,而且已经作出了部署。
那时蔡京担任宰相,他支持出兵。
赵佶、蔡京加童贯的组合,是为赵宋王朝收复青唐失地以及打得西夏大败差点没有灭亡的组合。
但东南地区的突变,导致后来停止了行动。
老实说,东南之变的影响太大了。
如果不是东南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赵宋王朝必须得调动西军平叛,然后紧接着就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导致西军精锐丧失了很多以及师老兵疲,燕地的战役未见得会失败。
没有燕地的失败,几十万百战精锐宋军的损失,金国就不大可能南下。
如果没有东南之变,燕地的战役固然宋军未必会失败;
如果东南之变早点发生,那宋军得到充分的休整后,也未必打不赢燕地的战役。
如果东南之变晚点发生,那赵佶很可能会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样的话,有可能导致北辽独立,成为赵宋王朝的卫星国,在宋金之间作为屏障。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燕云地区被金国占据,金国代替辽国的地位。毕竟赵宋王朝的主力还在,金国未必敢南下。
所以说东南之变不早不晚正正好好地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
这第二次便是,赵宋王朝在南方被李存打得大败,丢失了南方的半壁江山,以至于赵佶皇位不稳,赵佶需要用一场大胜来挽回他的政治生命,所以赵佶才想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不过这次赵佶产生了一个很荒唐的逻辑,那就是,他认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似乎需要金人同意才行。
后来赵宋王朝进攻燕地的军事失败,以及在与金人外交谈判中处处被动,都源于赵佶的这一错误的指导思想。
如果赵佶当时一心用武力来攻打已经被金国打得奄奄一息的辽国,而不是瞻前顾后强令前线将士按兵不动,可能一战就打下了当时只有几万军队的北辽。
那样一来,赵宋王朝虽然失去了南方的半壁江山,但北有燕云地区的天险,南有长江天险,可以以天险来巩固自己的国防,也不失一大国底蕴,将来未必不能跟乾、金、西夏等国一决雌雄,或是在几国之间搞平衡。
可赵佶却想驱虎吞狼,又遇到了李存这个机会主义者,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一举就夺取了燕云地区,然后来了个关门打狗,灭了赵宋王朝。
历史上,由于赵佶对刚收复的燕云地区政策失误,由于听金人的话杀了张觉搞出来的平州事件,由于暗通耶律延喜等事没有处理好与金人的关系等综合因素,最终导致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并引发了宋金战争,葬送了北宋,元朝人在他们编撰的《宋史》中嘲笑赵佶,说他「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后来,这个结论结结实实地罩在了赵佶的头上。
再由于《水浒传》、《金瓶梅》等明朝的生动渲染,赵
佶于是便成了最昏庸无能、最荒Yin腐朽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