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细腻,连发个脾气都不会。”林义摇头笑着坐起身问:“知道主卧为什么有个“主”字吗?”
“德性~”白了他一眼,大长腿把东西搬到了主卧隔壁那间,边打开拉链边说:“借用一晚,你今天把我赶走了,以后还想吃我做的饭,就得来求我。”
对她这“硬气的不行”的话,林义那是左耳进右耳出,压根没听进去。
到关平家吃个饭还得爬五楼,林义都有点怀念电梯房了。
菜倒是丰富,但却是清一色的海鲜产品:基围虾,爆炒鱿鱼,红烧鱼…
五个人围着一张圆桌,不过林义却吃的不怎么尽兴。做惯了以“炒”为主的湘菜,吴芳芳显然对处理海产品的入门技术都没把握住。
饭后,吴芳芳问林义,书店的主打书籍应该偏向哪一类?
林义想都没想就说“考研”系列必不可少。
吴芳芳却告诉他,根据邵市书店的经验:“考研”教辅系列、“金古梁温黄”等武侠系列、“四大名着”系列,以及庞大的“生活百科”系列她都准备齐全了。但书店太大,最多占到二分之一的空间。
这个回答让一旁的大长腿弯起了嘴角,却把林义带进了沉思。
既然书店开在大学附近,那学生肯定是营销的重点对象。
同时,大学生的阅读热点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同时期社会的公共阅读热点,它反映着社会文化形态的走向和嬗变。
如果摸到这个窍门,那除了大学生以外的社会人,岂不是也可以一网打尽?
都说六十年代的求学人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而七十年代的大学生搁下锄头,洗净泥腿,重新拿起书那是非常刻苦。但他们进入大学却喜欢上了哲学、社会学、美学,甚至宗教方面的书籍都是大爱。
文绉绉的他们,张口闭口喜欢来几句诗歌,引用几句国外名言。好像不说出几句诗雅颂,不大肆吹一番“国外的月亮那么圆”“国外的空气都是香甜的”,就不能彰显他们的学识才华一样。
如《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几乎是‘人见人爱’。也正因此,有现炒现卖,撷取若干皮毛,就开始‘走江湖’的。
再比如,那上下两卷的《西方美学史》,博大精深,像林义这样的‘美学业余爱好者’,读了几十年都似懂非懂。但那些上过几年初中的半大孩子,挂一个“流浪诗人”身份,就可以在社团里面对广大女学生说它个三天三夜,昏天暗地。
而到了九十年代初,校园里开始流行阅读港台书。如果能手持一册港台版的萨特或加缪的书,那可是一种重要的‘象征资本’——既代表眼界开阔、思想深邃,也暗示着某种社会地位。
但92年的市场经济开启后,尤其是有着“92发财证”和“92海南房产热”的实例加成。经济热带来的社会震荡效应,使这时的国人包括大学生都有了一种浮躁。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书开始受到大学生青睐。想到此,林义再结合记忆,开始在白纸上写着: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接着又写了《增长、短缺与效率》《发展的主题》《凯恩斯理论与中国经济》…
一口气写了三十多本书名,林义没理会身边四人望着他的寂静。觉得大学生在关注社会改革热情的同时,肯定更关注自己的现实出路。
尤其是最近席卷而来的“经商热“、“出国热“、“读书热“。
于是林义又开始写下:《艾柯卡传》、《在哈佛商学院学不到的经营之道》等一系列书籍。
但总感觉还不够,思索了会觉得个人素养的提高、精神卫生以及处世技巧等有关个人修养问题地书籍肯定会非常畅销的,于是接着续笔:
《学会说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