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缩影(3 / 4)

临夏 吃红薯不 3571 字 3个月前

他们不知道的是,海外南洋基地那边开拓很快,土地并不缺少,如今不再大手笔分田,只是因为过了最初那段急缺人手、要靠土地吸引人的阶段,同时,不好无功而赏,让移民失去进取心而已。

“对了,怎么不见方大人?”

“这……临子有事,出门去了。”方父自然知道方临行踪,却不太好说。

卫清在衙门几十年,察言观色的本领自是一流,立刻识趣地转移话题,不再询问。

一番相谈愉快,方父挽留他们吃午饭。

卫家的人颇有教养,主人家动过筷子的菜他们才夹,只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过仍可见对这丰盛饭菜的惊喜、喜欢,吃得极香。

“让方老哥见笑了,实在是……家里许久没吃过这么好的了。”卫清惭愧说道:“前些年……”

原来,当初因为方临在侯知县面前给他站台,让他在县衙又进了两步,不过在侯知县升迁离开后,就又是停滞了,他这人倒也没有太大的进取心,如此也满足了,在衙门不招惹是非,安心拿着俸禄,小日子过得也不错。

若是说在方临给卫清站台前,他家的家境,逢年过节、一月半月,能吃上一顿肉;那等后来升迁两步后,隔三差五就能吃上一顿肉……这般惬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十年前,那时候崇祥帝登基改革,大夏渐渐乱了,卫家的生活质量开始下降;五年前,卫清在县衙,俸禄开始欠发、少发,县里市面上的东西也不那么丰富了,日子开始有些紧巴;近来一二年,家中都不讲究什么吃好,粗米饭能够吃饱,都不错了,就这,生活水平仍是海宁县城中顶尖的一批。

卫清一家的生活水平变化,背后反映着时代变迁,只能说,个人、家庭的幸福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和国家境况息息相关。

……

不仅是卫清,还有其他接应名单中的人,在向着淮安赶来。

葛崇从徐州出发,此时已到了宿迁——此人就是当初方临一家去京城路上,在徐州遇到那个因为两位阔佬争风吃醋、遭遇池鱼之殃落水之人,那个反儒教、将孔孟之道说成万恶之源的名士,好书、好美食、将自家小院打造得清幽雅致,如神仙一般的人物。

像是卫清家一样,他也是没有碰到方临派去接应的人,提前南下,带着大半生的藏书。

不过,葛崇运气不太好,在路上遇到了乱兵。

要说那些乱兵,哪管你是什么书,直接撕了当作柴火煮饭,烧不完的被抬到江边,浸润湿了,裹在皮甲内,打仗时可以挡飞箭流矢。

葛崇打不过他们,也没法说理,只能眼睁睁看着,跌足叹息:“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

这话是说啊,我家那些藏书的厄运啊,普天之下真没有哪个比得上的,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也确实是如此,大半生积累的书,其中有着祖传藏书,自身著作,学问之类,还有曾经一些美食研究做法的书,眼看一日尽失。

所幸,遇到了方传辉、方羲这一路的两个千人团,杀溃乱兵,救下这些书。

因为画像,方传辉、方羲也认出葛崇,请坐叙旧。

“还记得当初爹带着我们去京师,在徐州遇到葛先生这般神仙中人,请吃爆蟹,惊叹不已……”方羲回忆道。

葛崇听到这些,脸上也是露出回忆神色:“那个时候,天下还太平,我还过着惬意日子,每年去京师、鲁地一趟采买一次美食,应天、临安这些距离近的地方,一季采买一次……到了崇祥年间,我这般好日子就不复了……子敦先生数次请我过去,可这些年,我爹娘相继故去,我在家乡给他们守孝……这些年越来越乱,我守孝期间,忍痛舍了吃食这个爱好,潜心做学问,以书为伴,苦中作乐,倒也渐渐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