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越坐在那欧洲小镇的旧木桌前,柔和的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洒在他略显沉思的脸上。他开始缓缓回忆起这18年在欧洲的生活,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片段如同电影一般在他脑海中放映着。
初到欧洲时,罗越不过是襁褓中的婴儿。他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是懵懂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他的父母带着对新生活的期许与不安,在这个陌生的大陆上努力寻找着立足之地。他们首先面临的是居住的问题。在欧洲的城市里,租房的规矩和手续复杂而繁琐。罗越的父亲奔走于各个房屋中介之间,看着那密密麻麻的外文合同条款,心中满是无奈与焦急。母亲则抱着小罗越,在陌生的街头等待着父亲的消息。最终,他们在一个不大的公寓里安顿了下来。那公寓有着高高的天花板,墙壁上的壁纸有些陈旧,散发着一种古老欧洲的气息。
罗越开始成长的过程中,语言成了他和父母面临的巨大挑战。他的母亲只会说粤语,父亲虽然略懂一些英语,但在这个以当地语言为主流的社会里,交流起来依然困难重重。罗越的父母深知,要想在欧洲扎根,让罗越接受良好的教育,语言关必须要过。于是,他们自己也开始努力学习当地语言。母亲跟着电视里的语言教学节目,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模仿着,尽管发音总是带着浓浓的粤语口音,但她从未放弃。父亲则在工作之余,参加社区的语言课程。罗越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开始接触欧洲的语言。他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因为发音不准确,被当地的小朋友嘲笑的场景。那时候的他,心中充满了委屈和困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在教育方面,欧洲的学校体系和澳门有着很大的差异。罗越入学的时候,就被那琳琅满目的课程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弄得晕头转向。学校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他接触到了艺术、音乐、哲学等在澳门的学校里很少系统教授的课程。在艺术课上,他第一次拿起画笔,描绘着自己心中那模糊的澳门印象。他画中的澳门,有高楼大厦,也有中式的庙宇,虽然线条稚嫩,但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音乐课堂上,他听着欧洲古典音乐的悠扬旋律,心中却总是想起在澳门街头听到的粤语歌曲的欢快节奏。
随着年龄的增长,罗越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份的特殊。在欧洲的多元文化环境里,他既是一个有着东方血统的孩子,又在欧洲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他在学校里,常常被同学们问到关于中国和澳门的问题。有些同学对遥远的东方充满了好奇,会问他是不是中国人都会功夫,澳门是不是到处都是赌场。罗越每次都会耐心地解释,告诉他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澳门不仅仅只有赌场,还有丰富的美食文化和独特的历史建筑。然而,也有一些同学会带着偏见看待他,认为他是来自“落后地区”的移民。这种偏见让罗越感到愤怒和无奈,但也更加坚定了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罗越的家庭在欧洲的经济状况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父亲努力工作,从事着一些基础的体力劳动。他每天早出晚归,疲惫的身影让罗越心疼。母亲则在家里操持家务,同时也做一些手工活来补贴家用。他们为了罗越的教育费用,常常要省吃俭用。罗越记得有一次,他想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次艺术展览活动,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他看到父母为了这笔钱发愁的样子,心中充满了愧疚。最后,父母还是咬咬牙为他凑齐了钱,告诉他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在欧洲的社会环境中,宗教信仰也是罗越必须面对的一个方面。欧洲大部分地区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基督教的教义和仪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罗越的家庭并没有宗教信仰,但在学校里,宗教课程是必修的。他在宗教课上学习着圣经的故事,看着那些庄严的教堂建筑,心中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他尊重欧洲的宗教文化,但也更加怀念澳门那种多元包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