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诸多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之后,罗越将目光聚焦在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历史转变上:从人人平等的理想追求到民贼统治的黑暗现实。这一转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均有体现,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交织作用。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平等的观念就已在某些思想体系中萌芽。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关于公民平等的思想。例如,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公民们在政治集会中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尽管这种平等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排除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但它依然是人类追求平等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这种早期的平等观念建立在对人性尊严和理性思考的尊重之上,认为在公共事务中,每个公民都有能力为城邦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应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随着罗马帝国的兴起,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等的原则。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理念贯穿于财产、契约等诸多法律关系之中。例如,在商业契约方面,不论当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都需要遵循相同的法律规范。这种平等的法律观念有助于维护罗马帝国庞大疆域内的社会秩序,促进商业的繁荣。然而,罗马帝国的平等同样存在局限性,奴隶被视为财产而非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最终也成为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因素之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平等的观念被压抑。但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却存在着一种超越世俗等级的平等思想。基督教认为,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灵魂,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受压迫的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然而,教会在实践中却与封建贵族勾结,成为维护不平等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启蒙运动时期,是人类平等观念的一次重大飞跃。启蒙思想家们如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倡导天赋人权,认为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他们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呼吁建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人民有权推翻违反契约的政府。这些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激发了人们对平等社会的向往。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将平等理想付诸实践的伟大尝试。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并强调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更是明确提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这些理念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建立。在这两场革命之后,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封建特权被废除,人们似乎朝着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大步迈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国家出现了从人人平等的理想状态走向民贼统治的倒退现象。民贼统治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违背人民意愿,以权谋私,破坏民主制度的独裁统治。这种转变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社会危机和政治野心家的崛起。
以法国为例,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虽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法国社会长期面临着政治动荡、经济不稳定和外部战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波拿巴崛起。拿破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国的现代化进程,如颁布《拿破仑法典》,但他也逐渐走向独裁统治。他通过军事手段控制政权,限制公民的政治自由,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这种统治方式虽然在短期内维护了法国的稳定和强大,但从本质上违背了人人平等的革命理想。
在20世纪的一些新兴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一些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由于缺乏民主传统、经济落后、民族矛盾等因素,容易出现军事独裁者或政治强人的统治。这些统治者往往以国家发展和稳定为名,实行专制统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