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心情大好,如果只是击毙敌人,那么朝廷上是不会认的,毕竟袁崇焕和祖大寿等辽西将领,就曾经报过至少30余次击毙、炮毙了努尔哈赤,十余次斩杀过皇太极、代善等建奴王爷。
可是实际结果呢?
无疑就是个笑话而已。
以至于后来兵部实在看不过去,下文申斥地方将领报功应该实事求是,必须有相关证据才能够核算,如果证据不足,就胡吹瞎咧,以谎报军情论处。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后来辽西将领们就学“乖张”了,每次军报写的军功变成了所谓的“击毙奴酋一人,众奴嚎哭而去”、“击杀白甲健将一人,其亲兵拼死抢走尸首而还”、“三桂怒射三箭,奴酋背负三矢,血流盈地,踉跄而去”等语。
总之,崇祯一代,辽西军头们,实际对后金、对清的实际作战中越来越拉稀,可是军功却越来越豪横,把假大空、面子工程、阳奉阴违、弄虚作假做到了极致。
一开始还能博得崇祯皇帝的欢心,觉得自己每年对辽西的数百万两投入还值得的,可是越到后面,就连崇祯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辽西众将屡报击毙敌酋数人,敌势为何日炽?
从此以后,朝廷核算军功必须得有准确的真奴首级才算数,明军的报功才变成了“血战三日,斩级三颗”、“臣等督率三军,斩首四级”这种比较务实的说法。
其中当然也跟清军的军法有关,按照清国的军法,凡是将士能够把自己阵亡同伴的尸首带回来,就可以得到同伴的一半财产。
所以清军中尤其是具有一定家底的真满洲,都是拼命抢夺同伴的尸体,然后带回大营报功。这么一来,清军每战之后公开的损失数量就小了很多,因为清军也在弄虚作假,只是他们假的是降低自己的阵亡人数,提高斩杀的明兵人数,所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战损比就会在史料文献中大量出现,以至于出现“满洲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
归根结底,那都是一种战略威慑的做法。
实际上努尔哈赤时代,还能动不动调动“十万精甲”,到了多尔衮入关时候,连六万真满大军都拿不出来。
这其中自然有瘟疫造成大量真满百姓死亡的原因,但是也跟清兵武勇,乐于战场厮杀,阵亡率奇高,导致本部人口无法正增长有关。
张鹿安不管马瞻是如何战死的,想必也跟他轻敌冒进,身先士卒有很大关系,如今既然得知隔马山山头还有马瞻的尸首,这可是一个泼天的战功,对于陷入迷茫旋涡困境中的张鹿安来说,无疑来说是一场泼天的富贵。
为了抓住这个富贵,张鹿安下令全营全速前进,目标隔马山,解救同袍战友!
(本章完)
明末之白衣天子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