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文以载道,一脉相承的汉字(4 / 4)

千三百多年以前从楚祖到楚肃王之间,历代迁徙路线及楚国国名来源,可谓是一部楚国史书。该篇字迹书写工整,文字结构紧凑,运笔流畅,笔画间呼应可见,十分具有动感。

缣文帛书

竹木制作而成的简牍,虽然易得但过于笨重,同时期还出现了一种质地轻软、便于携带的载体——缣帛。在帛上书写文字称为帛书。帛用于书写,源于春秋,盛于两汉,与简牍和纸等书写载体并存。

代表文物,鸭头丸帖

这幅是王献之的行草代表作,也是唯一的绢本传世真迹,内容为他给友人的一封便札,像现在通过聊天软件给朋友发的消息,只有两行 15 字。帖文内容:“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从这一帖的语气来看,应当是有人已服用过鸭头丸,但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告诉过王献之这个情况,王献之服后,觉得果然如来信所说,所以回信约这位朋友明天聚会并向其求教。明末清初鉴藏家吴其贞曾称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纸书翰墨

缣帛书写价格昂贵,汉代纸张的发明,为书写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材料。书写材料的进步也使书写风貌焕然一新,不论是官方文书、私人信札,还是文人手稿、高堂大轴,使汉字书写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代表文物,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它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遗憾是原作无处可寻,图片展示的《兰亭序》墨本,是唐代冯承素奉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而成,原物藏于故宫博物院。

主要记录了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依照习俗、临水而祭,祓除不祥,即这篇文章里说的“修禊事也”。名满天下的谢安等文人雅士,以及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等41人,汇聚于兰亭。曲水流觞、赋诗咏怀。

一共写下了37篇诗作并汇集成册,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写序,这就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兰亭序》。王羲之写这篇文章时,已是51岁,书法风格臻于佳境炉火纯青,是他书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

全篇用笔如有神助,遒媚洒脱,逸气满纸,纵横开阖,万千变化,20个“之”字更是变化多样、各具形态,叹为观止。后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中“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来盛赞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华夏历史上着名的五位语言文字学家,他们分别是东汉许慎 着有《说文解字》、两晋郭璞 着有《尔雅注》、南朝梁顾野王 着有《玉篇》、隋陆法言着 有《切韵》 、清段玉裁 着有《说文解字注》,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和执着写下一部部鸿篇巨制,正是这批学人的代代传承,才有华夏文字学的发展繁荣,才有汉字的历久弥新。

汉字记录了华夏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华夏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璀璨的文学艺术、灿烂的发明创造、生产生活的智慧等,使华夏文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