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冀州之行1(3 / 4)

燕文公时迁都于此,改称 “燕下都”。战国时,燕昭王(公元前 311 - 前 279 年)大举扩建,至秦灭燕,燕下都作为燕国都城长达 300 余年。

燕国秉承周礼,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规范行为方式。在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飨、婚冠等重大活动中依礼行事,并使用相应等级的礼器。公元前323年,燕国参与“五国相王”。之后,燕王行天子制。

燕下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重要文化、经济中心。

燕下都遗址的规模宏大,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千米,南北宽达4千米,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址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兵器、铸铁、制玉、烧陶等遗址,这些遗物、遗存数量众多且丰富多样?。

燕下都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燕文化的内容。其中,最为着名的文物之一是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铜铺首,高74.5厘米、宽36.8厘米,尽显战国时期燕国的雄厚实力?。

夏先衍静静地站在燕下都遗址灵源之前,全神贯注地感受着其中传来的气息。

透过灵源那神秘而深邃的光芒,夏先衍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过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

慷慨悲歌的燕国故事。

他看到了,燕国那场震惊天下的“子之之乱”。混乱的局势中,齐国趁虚而入,迅速攻占了燕国的都城,可怜的燕王哙也惨死于这场战乱之中。

紧接着,画面一转,夏先衍看到了燕昭王高瞻远瞩,广招天下贤才。为了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决心,燕昭王不惜耗费巨资修筑了金碧辉煌的黄金台。这一举动果然吸引来了众多杰出的人才,魏国的军事家乐毅、齐国的阴阳家邹衍以及赵国的纵横家剧辛纷纷慕名而来。

他们为燕昭王治理国家、改革内政、整顿军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燕昭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使燕国逐渐强盛起来。

他也看到了,在燕国即将被强秦覆灭之际,燕太子丹于此策划了荆轲刺秦王一事。

... ...

他看到了在金戈铁马的岁月里,燕国从强盛逐步走向灭亡。

燕国虽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燕国的文化精神却传承了下来。

清西陵始建于 1730 年,历时 185 年,于 1915 年完工,是华夏最后一处封建帝王陵墓群。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整体以泰宁山主峰下的泰陵为中心,其他陵园分布在泰陵的东西两侧。陵寝的布局与北京紫禁城大致相同,均以南北轴向的神道为中轴线,而神道与陵寝后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形成丁字形。

泰陵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的陵寝,也是清西陵的首陵,位于泰宁山下的太平峪。泰陵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建筑形制既采用了明孝陵制度,又承袭了景陵制度。

清朝中期以后,一方面清朝国力日渐衰退,另一方面地星其他国家国力不断上升,华夏之地的灵源质量开始减弱。

夏先衍来到清西陵灵源之地,立刻有所感受。这里是以泰陵为核心的灵源之所,其规模完全依靠泰陵灵源支撑。

每个历史阶段所诞生的灵源总量是固定的,其他国家崛起,相应地,华夏的灵源便不如古代强大。这是决定灵源强弱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

七孔桥横跨潺潺溪流,桥身的汉白玉石温润雅致,桥下碧波轻漾,偶有游鱼穿梭。

夏先衍沿神道前行,只见神道两侧,石像生整齐列队,石兽威严、石人肃穆,于岁月里静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