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夏先衍晋升到黄庭境(3 / 4)

新的台阶。

当离别之时来临,基地负责人满脸笑容地走上前来,半开玩笑地对夏先衍说道:“夏部长啊,您可记得常常来看看,咱们这儿的战士们可都眼巴巴地盼望着您再来呢!”

听到这话,送行的战士跟着在后面偷笑了起来,太想这种提升修为的速度了。但大家也知道这种好事哪能一直有,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夏先衍不禁跟着笑了起来,他一边挥动着手告别,一边回应道:“哈哈,好说好说!你们也要继续加油努力修行,争取早日突破瓶颈,晋升到通灵境!”

告别了热情的基地众人之后,夏先衍带领着他的队伍离开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娲皇宫。随后,他们登上了一辆开往齐鲁大地的高铁。

坐在舒适的座位上,透过车窗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夏先衍回望着娲皇灵源之地,默默的跟先祖之灵告别。

因为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将会是齐鲁文化孕育而生的灵源。

列车一路疾驰,两个多小时后众人便抵达了齐鲁大地的第一站——美丽的省会泉城。

泉城城内百泉争涌,享有名泉七十二之说。

先秦时期《春秋?桓公十八年》中 “公会齐侯于泺” 的记载,记述了公元前 694 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水之源即趵突泉,这是泉城名泉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

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卷八?济水二》描述 “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形象地描绘了趵突泉的喷涌景象。

宋代文学家曾巩评价 “齐多甘泉,冠于天下” ,体现了当时泉城泉水在他眼中的突出地位。

金代有人立一方《名泉碑》,列举了泉城七十二名泉,这是 “七十二泉” 之说的最早记载。

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 “济南名泉七十有二” 。

于钦在《齐乘》中转述了金代《名泉碑》中的七十二泉之名,并记录了各泉的位置。

明代齐鲁按察司佥事、诗人晏壁作《泉城七十二泉诗》,对泉城名泉一一加以吟咏。

清代郝植恭作《济南七十二泉记》,文中有 27 个泉名别于《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所增 13 泉仅录 3 泉,又新增了 24 个名泉,改名称 1 处。

刘鹗留下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的美誉。

夏先衍先来到了趵突泉景区,这里的灵源依泉而生。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趵突泉以“趵突腾空”的壮丽景象着称,灵源孕育而生后,泉水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喷涌记录,而且始终保持着高水位,趵突腾空一再拔高。

只见泉水从三窟并发,泉涌若轮,那澄澈的泉水如沸腾的珠玉,不息地翻滚跳跃,水面雾气氤氲,仿若轻纱缭绕,在阳光的映照下,折射出斑斓的光晕,与周围的楼阁彩绘、雕梁画栋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灵源就在泉眼深处孕育而生。随着泉水的喷涌,蕴含其中的灵气和造化之气也一并释放出来。渐渐地,普通的泉水受到灵气的滋养,逐渐进化成为具有灵性的灵泉。这灵泉之水一路流淌,最终汇入了环绕城市的护城河中。

于是,灵源之地也沿着护城河不断蔓延扩展,直至将整个护城河都成为了灵源之地。

随后灵源之地与古城区域内的其他灵源之地融合,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整个济南古城化作了一个大型的灵源之地。

趵突泉景区内还隐藏着另一处重要的灵源——李清照纪念堂。这座纪念堂承载着历史名人李清照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

正是由于这位伟大女词人的存在,才让此处的灵源更具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