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天下泉城——灵泉灵脉(3 / 4)

面对楚国的羞辱,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过人的智慧,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自身的人格。

他主张薄赋敛、省刑罚等,关心民间疾苦。他的思想和事迹对于齐国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后人建庙纪念,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正是这些历史名人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孕育出了大明湖灵源,灵源诞生的灵气与造化之气又不断融入湖水之中,与汇聚而来的灵泉融合在了一起。

看着不断向外散发灵气与造化之气,夏先衍低估了这座城市泉水的作用。原本他想着泉城多多少少会因为灵源集中,而导致其他市区缺少灵源可利用,没想到这些泉竟解决了所有问题。

等所有河道串联起来以后,灵源将会通过水脉将造化之气传递到其他市区。

调查完古城区域的主要灵源后,夏先衍来到了千佛山灵源之地。

千佛山,春秋时称“靡笄山”,汉时多称“靡山”“历山”,魏晋时因山上建舜庙又名“舜山”“舜耕山”。

千佛山最早见于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千佛山,古称历山。”,属于泰山余脉。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隋朝年间,齐鲁佛教盛行,善男信女在山的崖壁上雕刻了许多佛像,并修建了千佛寺,从此得名千佛山。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 60 余尊。

唐贞观年间,对 “千佛寺” 进行重新修葺,并改称 “兴国禅寺” 。

宋元时期,为纪念曾归隐于历山的鲁班而修建鲁班祠,祠堂内塑有鲁班像,塑像旁筑有木作工具,墙壁上还有有关鲁班传说的壁画。

据明成化七年(1471 年)石志记载,兴国禅寺曾遭兵火破坏,成化四年(1468 年)德王府内官苏贤捐资建佛殿、僧房、厨房、粮仓等。

佛山是虞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上古时期的舜帝曾在此山下耕种,因此又被称为舜山或舜耕山。景区内现存有历山院、舜祠、三圣殿、大舜石图园、历山溯源等舜文化景源。

舜,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生活在龙山文化时期,史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关于舜及舜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舜帝是华夏道德文化的鼻祖。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华夏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如果说炎、黄文化是华夏人的“血缘”之根,它侧重的是华夏人的生物性来源;舜文化则是华夏人的“文化”之根,它关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和华夏人之所以为华夏人的根本。

虞舜被推崇为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从后世的《尚书》《史记》来看,其“德圣”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孝感动天、厚德载物、举贤任能、纳言从谏、惩治奸佞、以德化人、扩大疆域、敬敷五教、禅让帝位。大舜的这些功绩可以说对于华夏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内圣外王、德治、孝文化等,都是源起性的文化贡献。

舜耕于济南的历山,历代盛传。从历代文献看,舜与济南历山的记载最为丰实。可以说,从文化的角度讲,大舜与济南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文献的佐证也最为有力。

因为虞舜的文化,使得这里成为了一座大型的灵源之地,其面积覆盖了整个大千佛山风景区。

调查完市区的灵源之地后,时间来到了晚上,夏先衍带着众人返回了古城灵源之地,进入珍珠泉灵源修行。

第二天一行人向东出发,进入章丘区。

第一站就是关于龙山文化历史遗址所诞生的灵源之地——城子崖遗址。

龙山文化的名字来源于其首次发现的遗址 —— 齐鲁济南章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