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公元前 645 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又称敬仲,史称管子。颍上(今皖州省颍上县管谷村)人。
管仲出身贵族,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维持生计,他与鲍叔牙合伙经商,但生意失败。之后,他做过微贱的商人,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太子诸儿(即齐襄公)、公子纠和小白三个儿子。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后来,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密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于是和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夺取国君宝座。在公子小白成功登上君位(即齐桓公)后,管仲被鲁庄公擒住并送回齐国。但经鲍叔牙力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上卿、相国。管仲辅佐齐桓公从政治、经济、军事、民风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治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等,使得行政区域更加精细化,维护了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他主张富国强兵,发展工商、渔盐、冶铁等产业,并按照土地的好坏来征收租赋,增强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战略:管仲协助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与各诸侯国会盟,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思想贡献:管仲的思想成就非常显着,他认为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精神支柱。后人把他的思想整理成书,即《管子》。《管子》共有86篇,今存76篇,是以齐国法家为主兼及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着述总集。
管仲因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华夏第一相”、“法家先驱”、“圣人之师”。
夏先衍从管仲纪念馆灵源之地出来,来到了稷下学宫遗址灵源之地。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华夏“最早的大学” ,位于临淄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的外建筑基址群,已正式被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
从2017年6月开始,齐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齐故城大城及小城西侧进行了大规模的详细勘探。通过5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证明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为整个齐故城西墙及南墙外侧,唯一一处战国时期高等级的院落式建筑群。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东周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而关于稷下学宫的位置,有多处历史文献指向齐故城西门外。
西汉刘向《别录》,“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齐地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淄水》记载,“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
这些记载没有言明稷下学宫究竟是在齐故城大城西门外还是小城西门外,另有说法在小城南门外,以及稷山之下。
但华夏历史上所办官学,都附属于政治中心,往往处于国家中枢的西侧,因此稷下学宫不会建在荒郊的稷山下,只会处于齐故城附近。
而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除了齐故城小城西门外这处建筑基址群,其余文献言及的地方,均已排除。
考古发现,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紧贴小城而筑,小城城壕直接把其圈护在内,可见两者是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