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夏先衍归来后新的调整(2 / 3)

行心得,那些接受功法传授的学员们正刻苦修行,逐步积累着自身的修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天赋与潜力,修行进展颇为可观。

一旦这些学员成功晋升到通灵境,他们便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去领悟和传承功法的精髓,届时,他也将从这繁琐的撰写功法于宣纸之上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夏先衍归返一周之后,御灵部颁布了一项重磅新规,对修行境界的划分进行了全面更新。此前,修行境界的大境界之下还存在着复杂的小境界细分,这使得不同类型修行功法的修行者在衡量自身修为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常常引发各种混乱与误解。

如今,御灵部大刀阔斧地取消了这些繁杂的小境界划分,仅仅将其初步划分为初阶、中阶、高阶、圆满和极境五个层次。

对于广大修行者而言,新的划分方式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无论是修炼何种功法的修行者,无论是修天文法还是人文法,都能够依据这一通用的标准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修为层次,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自身实力。

在历经数月的潜心钻研与不懈努力后,关于修行功法的验证工作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随着对这些功法的深入了解与精准把握,其保密等级也相应地进行了合理调整,适度降低。这并非是对功法传承的轻视,相反,这是基于一种更为深刻且长远的考量。

华夏文明孕育出的这些修行功法,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智慧结晶,它们深深烙印上了华夏文明的独特印记。

文化的壁垒却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与筛选机制。想要真正领悟并修行这些功法,就必须深入学习华夏文化,从内心深处认同华夏文明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只有在这种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他们才有可能跨越文化的鸿沟,触及到功法的精髓所在,否则,即便获取了功法,也难以窥探其内在的奥秘,所见到的只是一篇汉字的文章而已。

如此一来,通过文化属性的保密,不仅保障了功法的传承与发展,更使得华夏文化在修行领域得以广泛传播与弘扬,进一步彰显了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影响力。

简单的概括就是,“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该语句源自唐代韩愈的《原道》一文,原文为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它强调的核心是文化认同而非单纯的血缘或地域因素。在华夏传统观念中,华夏与夷狄的区分并非仅仅基于种族特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差异。

华夏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仪规范、政治制度等,被视为文明的象征。

从古老的华夏部落联盟开始,人们就以共同遵循的礼仪、道德规范、语言文字以及生活习俗等文化元素来界定群体的归属。

这种文化认同并非是基于固定的种族或地域界限,而是一种更为灵活且富有生命力的精神纽带。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各诸侯国之间存在着政治上的纷争,但在文化上却有着深厚的共同根基,都以 “周礼” 为尊,传承着华夏文化的核心要义。

这种超越政治实体的文化向心力,使得华夏文明能够在内部保持相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同时也为外部民族的融入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标准。

当周边的夷狄族群开始学习和接受华夏文化的这些核心要素时,他们便开启了融入华夏大家庭的大门。

当开始夷狄族群认同华夏文化,并遵循华夏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践行华夏的社会制度时,他们就彻底融入了华夏族群,成为了华夏的一员。

华夏文明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族走向这条文化认同之路。

例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