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周公祭祀建筑群遗址。
该遗址以纪念西周初期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姬旦)为核心,相传为周公晚年归隐之地,唐代始建祠庙,明清时期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布局沿中轴线分布,包含戏楼、八卦亭、献殿及正殿等主体建筑。
2004年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在庙宇北侧发现迄今规模最大的西周高等级贵族墓葬群,其中22座带墓道大墓及大量甲骨文、青铜器、陶器、车马坑等遗存震惊学界,出土甲骨文达千余片,内容涉及军事、祭祀等,为研究西周政治制度、宗法礼仪及周文化起源提供了珍贵实证。
遗址不仅印证了岐山作为周人发祥地的核心地位,更揭示了周公家族与周王朝的密切关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兼具历史研究价值与文化遗产意义。
夏先衍一行人乘车很快便抵达二十公里外的岐山周公庙遗址。甫一下车,扑面而来的灵气便如清泉涤荡肺腑——背倚凤凰山的灵源之地在雾气中若隐若现,青瓦白墙的庙宇群仿佛悬浮于云霭之间,晨光穿透薄雾洒落时,琉璃瓦上竟流转着淡淡的金纹,恍若天宫遗落人间的碎片。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整座周公庙景区笼罩在奇异的灵力场中,明明历经千年风雨,那些明清建筑却如同被时光刻意雕琢:青砖缝隙间不见苔痕,灰瓦飞檐上纤尘不染。
沿着中轴线拾级而上,脚下青石板竟隐隐透出温润玉光。东侧戏楼藻井的彩绘凤凰展翅欲飞,金粉勾勒的翎羽在灵气中微微颤动;西面八卦亭的六十四卦浮雕泛着幽蓝微光,乾、坤二卦位置悬浮着两团旋转的星云状灵力团。
正殿前的千年古柏虬枝如龙,树皮上天然形成的纹路竟与青铜器铭文暗合,每当山风掠过,叶片便发出清越的编钟之音。
北侧考古遗址区裸露的黄土台地与探方遗迹,无声诉说着西周贵族墓葬的神秘过往,更添苍凉厚重之感。
漫山野樱违背时节怒放,粉白花瓣随风卷入溪流,却在触及水面的刹那化作点点金芒。
溪畔石碑群半掩在花雨中,那些模糊的篆刻被灵气浸染后,竟在石面上投射出立体的光影——夏先衍仿佛看见周公执圭而立,又仿佛瞥见战车阵列森严,三千年前的祭祀场景在虚实之间交替闪现。
有古篆字样,隐约出现,“周德之盛,八百年矣。”
山风忽而转急,满山松涛化作浑厚的钟鼎之音。夏先衍伸手触碰正殿前的獬豸石雕,指尖刚触及冰冷的石面,整座凤凰山突然传来清越凤鸣。
但见山巅云海翻涌,九道金光破云而出,在天幕交织成巨大的《周易》卦象。卦象中央缓缓浮现周公平定三监之乱的场景,当他手持玄圭向天祷告时,所有灵源之地的金色溪流突然倒卷苍穹,在云端书写出"制礼作乐,以和天下"八个鎏金大字。
他凝望着檐角风铃轻颤,忽觉掌心抚过的千年碑文与《周礼》中“以乐德教和”的铭刻重叠——残破甲骨上祭祀乐舞的卜辞、青铜簋鼎间凝固的雅音、探方土层里掩埋的编钟残片,皆在风中化作无形乐章。
凤凰山巅云霞流转,恍若昔日凤鸣岐山的祥瑞再现,山间每一缕松涛、溪畔每一道车马坑的辙痕,都在诉说周公制礼作乐时“以天地为钟鼓”的浩荡气象。
他终是懂得,这灵脉涌动的山谷不仅是周人敬天法祖的祭祀圣地,更是华夏礼乐文明破土而生的精神原乡,三千年前钟磬谐鸣的秩序与诗意,早已渗入每一寸黄土与每一片青铜绿锈,化作华夏血脉里永恒回荡的文明基因。
夏先衍终于明白凤凰所言深意——此处不仅是灵源之地,更是周公旦精神凝聚之地。八百年的周朝文化离不开周公旦的《周礼》与《六乐》。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