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衍推开周公庙山门时,陈仓城的灯火已如星子坠入渭河。于是一一行人在市区休整一晚,明天出发去姜太公钓鱼台。
姜太公钓鱼台位于秦省宝鸡市陈仓区伐鱼河畔的伐鱼谷中,相传为西周开国元勋姜尚(姜子牙)垂钓遇周文王之地。
据《史记》记载,姜太公曾在此以直钩离水三尺垂钓,留下“愿者上钩”的典故。
此处现存钓鱼台、璜石(传为姜尚垂钓坐石)、文王庙、太公庙等遗迹,其中文王庙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期重修,建筑古朴庄重,碑刻林立,记录历代文人题咏。
景区内山水相映,古柏参天,唐代诗人李白曾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赞誉此地。
作为周文化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钓鱼台不仅承载着姜太公“兴周伐纣”的传奇历史,更成为中华智慧与隐逸文化的象征。
晨光初露,伐鱼河方向的云层裂开鱼形缺口,夏先衍咬下最后一口豆花泡馍,而后带着众人出发了。
姜太公钓鱼台静卧于陈仓伐鱼河谷深处,伐鱼河如一条青鳞巨蟒蜿蜒穿行于峭壁之间。一线天光劈开幽谷,照见河心那块形如璜玉的玄青巨石——传说姜尚垂钓的璜石上。
峭壁倒悬的虬松枝干上凝着霜色,细看却是历代文人题刻的篆字,李白的“八十西来钓渭滨”墨迹随水雾蒸腾,化作白鹭掠向对岸文王庙的朱漆山门。
太公庙飞檐垂落的铜铃无风自鸣,檐角嘲风兽吻吞吐的云气里,隐约浮动着《六韬》排兵布阵的卦象。庙前九曲栈道贴崖而建,青石板缝里钻出的野薄荷叶脉竟生着金文“非龙非彨”的纹路。
转过鹰喙岩,忽见深潭如镜,八百年前文王拉车的辙印沉在水底,鎏金爻辞如游鱼穿梭其间,阳光斜射时,《周易》乾卦“见龙在田”的符文便随波光跃上崖壁,与岩画中八百诸侯会孟津的图腾重叠。
庙宇深处,檀香如丝绦缠绕梁柱,姜太公塑像端坐神龛。塑像衣袂褶皱间暗藏《六韬》密文,每道衣纹转折处皆嵌着微型卦象,当香火明灭时,坎离震兑的爻符便在绸缎上流转如星斗。
夏先衍立于青石阶前,领着众人向姜太公神像参拜。当最后一缕檀香没入青铜香炉的瞬间,神像眉宇间忽绽金光,石质温润玉色愈发明显。
而此时夏先衍带着一行人已经离开了灵源之地,去往下一处灵源——炎帝陵灵源之地。
陈仓炎帝陵是华夏民族重要的人文圣地之一,坐落于秦省陈仓常羊山,据传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作为炎黄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不仅是追溯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地标,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精神殿堂。
炎帝被尊为华夏农耕文明与医药文明的开拓者,相传他教民稼穑、遍尝百草、发明耒耜,开创了以“姜炎文化”为核心的早期文明。
陈仓作为炎帝部落的发祥地,《国语》《史记》等古籍中均有“炎帝以姜水成”的记载,姜水即流经陈仓的岐水支流。
常羊山炎帝陵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帝王世纪》,后世历代均有修葺。尽管关于炎帝陵的具体位置存在湖南炎陵县等其他说法,但陈仓炎帝陵因与炎帝部族发源地的地理重合,更被学界视为“祖陵”所在。
宝鸡炎帝陵静卧于常羊山麓,苍松翠柏掩映间,一条青石神道蜿蜒而上,两侧石兽肃立,斑驳的苔痕仿佛上古先民祭祀时洒落的黍稷。
夏先衍踏入炎帝陵的瞬间,仿佛听见了青石神道两侧的石兽忽然低吼,声如远古耒耜破土的闷响。
正殿飞檐垂落的铜铃随风轻响,檐角嘲风兽吻吞吐的云气里,隐约浮动着阡陌纹路。
炎帝石像端坐殿中,神像双目微阖,却有赤色霞光从眼缝溢出,手持耒耜的纹路暗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