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爵位(终)(9 / 9)

雍正八年,四爷觉得一等公、二等公的叫法很廉价,不能体现获爵者“公忠体国”的精神,于是要求公爵都要赐嘉名、美号。

这个政策,在乾隆十四年又扩大到了侯伯一级。

比如:雍正二年,岳钟琪随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获封三等公。

乾隆十四年,已经被夺爵的岳钟琪被再次启用,以平定大金川之功又获封三等公。

而这时候就有嘉号了,称威信公。

清朝的世爵世制是真正的贵族制度,经济上每一级的俸银都比同级别的文官高。俸银  政治待遇上,他们也并没有被束之高阁。

公侯伯子男,可以补授正二品的武职副都统。

末等的恩骑尉,也能补正六品的骁骑校。

乾隆十三年,又对世职改授文职做了规定。

轻车都尉可以做正五品的科道郎中,骑都尉可以直接做从五品的员外郎,云骑尉可以直接做正六品的主事。

许多八旗贵族子弟可以直接通过“拣选侍卫”这条快车道入室进入高层,比如乾隆的两大宠臣傅恒与和珅。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承袭三等轻车都尉,然后被拣选为三等侍卫, 八年后,他就成了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

层级越多,容量越大,就能普惠越多的八旗贵族。

这套制度,第一个非八旗汉人文官获得世职者是雍正时期的张廷玉。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时,咸丰帝曾许下承诺:“谁攻下天京就封谁为郡王!”

但最终,曾国藩只封到了一等侯,连三等公都不肯给。

这大概就是皇帝心目中给非八旗汉人设计的封爵上限吧。】

清,雍正年间。

雍正想要改改,促进满汉一体。

至少不能像从前一样区别对待,否则反清复明之乱,或许会从北京起。

“唉。”

雍正一个大比两个大,本想吃颗丹药缓解下,想起后人说丹药有毒,又放下了。

“难!难!难!”

别说满人不同意,连汉八旗的人都不会同意。

我好不容易才入旗,结果和那群没入旗的一个待遇,那我不是白入旗了?

“大清不会亡在我手里吧?”

雍正轻揉着额头两侧,不禁苦笑出声:“不会亡在我手里,天幕说我死的早。”

刷视频:震惊古人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