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中国墓葬史4(3 / 4)

总体形制还是仿照汉唐,如北宋的巩义八陵。

宋代对风水相当痴迷,严格遵行五音姓利的理论。

按照姓氏对应宫、商、角、徵、羽,然后再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在地理上根据方位选择墓址。

大宋的官家姓赵,五音里属于角。

选址要东南高西北低,这跟传统的北高南低完全相反。

北宋的陵墓在巩义,南宋则在绍兴。

对南宋的君臣而言,南方只是临安。

即使死在这,也早晚要将陵墓迁回北方老家。

可等来的却是蒙古的铁蹄,然后妖僧杨琏真盗掘毁坏南宋六陵,掠夺陪葬品,并把宋理宗的头盖骨做成法器。

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登基之后才下令重新修缮,并把宋理宗的头骨入土为安。

历朝历代都有墓葬被盗,可曾听说过元朝帝陵被盗?

蒙古人实行密葬,人死了找个地儿埋了之后,地面也看不出来。

东西更简单,把树镂空就是个棺材,最多拿黄金箍一下。

然后万马踏平,魂归尘土。

元朝皇帝并没有按风水学来下葬,这也是到现在一座元代帝陵也没有发现的原因。

在历史上,元代的帝陵可以直接跳过。

经历了秦汉的覆斗封土,唐的以山为陵,时间来到了明清。

这是封建中央集权的顶峰,同样也是陵墓制度的成熟期。

明陵一共有十八座。

除了北京的明十三陵墓,还有南京的明孝陵,这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

明皇陵,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埋葬着朱元璋的父母兄嫂。

明祖陵,在江苏盱眙,埋着朱元璋的爷爷还有太爷爷的衣冠冢。

明显陵,嘉靖皇帝给他爹扣上皇帝帽子,王陵改称帝陵。

明景帝陵墓,朱祁钰的墓,位于北京海淀。

明朝帝陵的显着特点是依照风水理论,在选址上选择北高南低的山环水抱之地。

地面陵园也按照前堂后寝的格局,沿中轴线排列。

明清区别于此前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宝城宝顶的陵墓形式。

在地宫之上起坟,用黄土夯实成为一个圆形的土包,这叫做宝顶。

然后周围一圈用城墙给围起来,叫做宝城。

整体感觉像是一碗大米饭。

明清普遍采用这种形制,只不过明朝的宝鼎一般是圆形,而清朝的则是一个长圆形、椭圆形。

清朝一共是十二座陵墓。

分为入关前的关外三陵,也就是女真人的祖坟清祖陵,努尔哈赤的清福陵,皇太极的清昭陵。

福陵、昭陵都在沈阳。

而关内九陵又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都在河北。

看了这么多无所不用其极的埋葬方法,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人到底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孟子说:舍生而取义者也。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近现代,更有秋瑾、谭嗣同等无数仁人志士舍身而忘死,

更有无数先烈,既是白求恩,也是张思德。

人终究是要死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继续阅读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

如果把这个问题想透了,人生就通达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大难之后并不是说你没有坎坷了,是所有的坎坷皆不能没过你的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