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投其所好 上(1 / 2)

鲁夫子不愧是进士出身,且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张平安整理出的问题,指导起来一针见血。

一边指着纸上的问题,一边说道:“这科举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你此处转折过于生硬,不够流畅。”

张平安虚心听着,不时点头称是,认真记录下要点。

“诗词韵律方面,你也尚欠火候,平仄需细细揣摩,平时多看看文集,多做多写自然就胸中有丘壑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鲁夫子指着另一处继续道,说着,还举例了一些经典诗句讲解其中的韵律精妙之处。

虽不太耐烦,但讲解的极为细致,已算是非常不错了,确实如叶校书所说的人品不错。

大约讲了半个时辰后,随从进来禀告鲁夫子的弟子过来了,张平安看问题也已经讲解的差不多了,便识趣的告辞。

鲁夫子点点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润润嗓子,随后抬头道:“学问之道在于积累与勤思,你的底子很不错,比我想象中要好的多,但乡试和院试是完全不同的,解题需要钻研的更深。”

张平安恭敬地应道:“小子明白,虽才疏学浅,可乡试还是想勉力一试,今日多谢夫子教诲,小子铭感于心。”

鲁夫子摆了摆手,语气淡淡客气了一句:“嗯,去吧,若有晦涩不明之处,可再来找老夫。”

“多谢夫子”,张平安再次郑重行了一礼才离开。

出来时还和鲁夫子唯一的嫡传弟子擦肩而过,两人目光对视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此人约摸二十来岁,面白无须,长的普普通通,穿着华丽,不过一脸精明相,不像个读书人,倒似是精于算计的生意人。

离开鲁夫子那里后,张平安并未直接回藏书楼,而是出了州学去了附近一家书局,打算买些鲁夫子推荐的文集回去接着研习。

因为离临安城最大最好的州学最近,这家鸿儒书局生意很不错,各种经史子集注解和其他类的书也都是最全的。

书局里弥漫着纸张和墨汁混合的独特香气,张平安在书架间仔细搜寻,终于找到了几本中意的。

结账之时,旁边还有人小声议论着此次乡试考官的喜好,张平安不动声色地听了几句,说什么的都有,估计也是道听途说罢了,张平安便没在意了。

心思放回读书上,心想自己平日读书虽广,但在引用典故上还得再下功夫。

抱着买来的文集匆匆赶回藏书楼,一楼的几个同僚们都没在意,张平安和几人打了声招呼后径直去了三楼,在桌前坐下后便迫不及待地翻开一本,开始研读起来,结合鲁夫子上午指导的内容,重新梳理起来,记下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有了人可以请教,张平安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开始了忙碌又充实的备考生活。

时日一久,张平安很快发现鲁夫子其实是一个特别爱面子重名声的老头。

他第二次去请教时,鲁夫子便不那么乐意了,碍于名声,还是勉强跟他讲解了一番,第三次去时,更是直接委婉暗示道他很忙,不要再去找他了,州学里还有很多其他学问好的夫子。

张平安其实也很尴尬,他不是州学的学生,这样总逮着一个人薅羊毛,是不太好,但是他确实又急需名师指导,只能自私地厚着脸皮装听不懂了。

后面他打听到鲁夫子有个小爱好,就是闲暇时会和其他文人斗蟋蟀,也就是俗称的斗蛐蛐,这也算是文人之间流传的一种娱乐方式,甚至还有人专门写了《促织经》记录养蟋蟀和斗蟋蟀的经验。

他特意花了点时间去了解了一番,现如今最受文人青睐的蟋蟀有三种,第一等是斗蟋?,被誉为“第一虫”,以其出色的打斗能力和悦耳的鸣叫声而闻名,价钱也最贵。

第二等是赤胸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