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每一天,都可能是个新的起点(1 / 6)

你和我这些年 胤漪珑 7375 字 2020-10-23

当年云城的学生都不会把上云大当成自己的梦想或者目标。云大校龄短,全国排名低,但这就像南湾和成林的发展一样,如果没有早期来开疆拓土的人,就不会有成林,云大如果没有好学生,就积淀不下来自己的实力。可问题就在于,面对事业,年轻人有拼一拼,拼输了大不了卷土重来的勇气,但是面对上大学,人就都没了这个魄力。仿佛上大学的意义在于“上”,而不是“大学”。

一脚踩了进去一个高等学府的门槛,等着拿毕业证书就可以了。而真正重要的那四年的学习、提高、反思,都不如求职简历上,毕业院校后面的那几个字。

人生是场长跑,奋斗何止高考,每一天,都可能是个新的。

余心言在大学认识杨念的时候,杨念已经大四了,和那个初中高中的杨念是有着极大不同的。这里面很多的变化来自杨念的父亲杨晓辉,而杨晓辉的变化来自他身边接二连三发生的事。

所有的科学技术进步让社会走到一个互联性极强的时代,因为这样的互通和互联,企业和个人都面对更多的挑战,杨晓辉的身边,有外资企业的不断伸来的橄榄枝,有刚毕业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下属,也有来自上级的更大的变动,这些让已逾不惑的杨晓辉对人生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杨晓辉其实和刘静没有什么背景,工人家庭出身,杨晓辉大学学的是材料,后来在成林玻璃厂做质检,一做就是几十年,刘静是会计,在港口管理部门的财务室。他们一生当中经历的,大部分都是“惊喜”。杨晓辉本来对于“二十一世纪”,“新时代”这些词并没有什么感觉,直到陈建明的工作被调整,而后自己的工作也有了变化,杨晓辉更深刻的懂得了个体和时代的关系。

陈建明在这些变化发生之前是顺风顺水的,夫妻和睦、家庭幸福,他的儿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也由他太太,成林一中的教务主任郑秋叶去操心。陈建明这个当爸爸的付出的并不多。陈建明在儿子毕业上大学的时候,已经是成林玻璃厂的生产部主任,管理成林玻璃所有产品的生产。

那时候,绝大多数的生产型企业,都是刚刚开始专门设立研发部,但在那之前并不是没有研发,只是研发都直接的发生在车间,发生在技术师傅们的手上。陈建明常常为了一个新的订单,为了一个新的产品,一个月不回家,回家也就是洗个澡拿一些干净的换洗衣服,然后就要马上回到工厂继续投入工作。但是在成林玻璃努力提升生产水平的同时,更大的挑战却从别处向他们扑来结合先进技术从生产流程底部,颠覆传统地搞研发。

时代不是没有给陈建明时间,他也有过一到两年的时间向到工厂指导的专家团队学习,和外国请回来的工程师去沟通如何调整工作方式,可这些都没有达到成林玻璃预期的效果。

成林玻璃也不是没有与世界接轨,成林的工程玻璃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经达到了澳洲的行业标准,就在杨念上高中的那几年,杨晓辉带着他们的团队拿下了北美中空玻璃协会的产品认证证书,除此之外,杨晓辉也参与了透明导电膜产品的生产计划。这里面对产线的调整,对检测流程的升级,都是杨晓辉和他的团队不计日夜攻关拿下的,这是第一代高端工业品中的“中国制造”。

可公司要发展,如果当年面对这个问题的一个欧美的企业,也许他们会去选择,也可以去选择继续在工程玻璃上继续稳步发展。但成林情况不同,成林玻璃需要拓展到更多的行业,更具体地说,成林玻璃现在需要的是配合云城地区整体产业链的的发展方向,继续向通讯电子方向深度布局,所以彩色滤光片玻璃,成林玻璃必须要拿下。

这不是简单的引入先进生产线这么简单,成林玻璃需要调整的是全套流程,而电子产品和传统工程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成林玻璃厂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