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每一天,都可能是个新的起点(2 / 6)

你和我这些年 胤漪珑 7375 字 2020-10-23

要由内而外地适应技术迭代的节奏,而当时外国的生产企业已经有了比成林领先的产品,成林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赶上,而是超越。

陈建明和年轻十年的人相比,当然有他的优势,细心、仔细、踏实,但是现实就是这么不公平,年轻的人没有那么这些优势,但是他们能更快的学会和理解新的技术,他们能忘记包袱,更快的达到目标。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陈建明成长过来的那个时代,需要稳妥,需要一个大家把平均值稳定地提升。而眼下,需要的是这个最大值的提升。虽然只是调整一个数据,但是这需要换的却是整套系统。

从另一个方面说,陈建明每天在承担企业承担不了的风险,他不能有一点错,因为要对所有人负责;但眼下的人可以去冒险,因为企业可以帮他承担那个最次品带来的损失。后者必定不是一个常态下的平衡状态,但是,每个时代都是有一些段时间内的特定需求。

很快,在成林玻璃把彩色滤光片产品作为重点攻关项目之后,陈建明的工作调整建议也随之而来。

杨晓辉永远都会记得那天的,一份厂办公告,陈建明即日调整到工程玻璃产品部。属于陈建明的那个时代就过去了。

对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没有什么,但是对于一个人从当知青,自考,出国深造,带着国产品牌走向过世界的人来说,让他承认自己“不行了”,等于让他否认自己过去的一切。陈建明需要时间去思考,去想明白,他四十多岁,他一生还很长,他还有至少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让他去努力。但“中国制造”等不起十几二十年,西方国家不会给中国十几二十年,当时的成林玻璃连十几二十天都等不了。

杨晓辉的生活平淡的多,他一直都在工程玻璃的质检组,虽然杨晓辉的工作没有叱诧风云的业绩,但是他们质检部门,没有新闻就是最好的新闻。随着这几年不断接触外国的订单,产品接轨外国的标准,看似一层不变的质量把控工作,其实也不断的在变化。所以杨晓辉早就已经习惯了默默的付出,做好质量保障,有的时候,还真的说不准到底是性格成就了岗位,还是岗位锻炼了性格。

杨晓辉在当上质检组张第一次开会就跟大家说过这样一番话“质检和其他部门不同,其他部门的工作也许周期很长,一件事情要做很久才算告一段落。可质检,是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对品质的追求,就是和我们人的那些不好的天性斗争,所以他希望大家把每一天都当作一个新的,每一刻都有扬帆起航的魄力。”

这样一个看淡风起云涌的人,在知道陈建明调回和自己在同一个产品部门里,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杨晓辉首先是不希望自己多年的老友和大哥承受这种来的太猛地打击,可当时确实没有办法给陈建明任何的缓冲。陈建明到了工程玻璃部门后,除了开会和必要的工作往来,大部分时间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因为这样,杨晓辉一直想着,什么时候可以请陈建明和他太太郑秋叶到家里来吃个饭。那年杨念刚上大一。

吃饭的那天是个周六,杨念也在家。虽然杨晓辉和陈建明关系好,但是由于陈建明工作忙碌,两家人并不熟悉。杨念看到了郑秋叶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一层关系。郑秋叶见到杨念,问的大都是和学习相关的,郑秋叶和一般的高中老师不同,她相信云大,她一直认为,如果云大要发展,就必须想办法留下更多有潜力的学生。杨念的学习算不上拔尖,在郑秋叶看来这样的学生留在云大更好,还能有点时间调整自己学习的节奏,当老师的她很清楚,大学的学习,才是人生学习的真正开始。

吃饭的时候,大家聊的很开心。聊起了二十年前,刚来到成林,搬家,买彩电,装电话,聊起了陈建明的儿子生病住院,他却不在家,还是杨晓辉安排人去给陪床的郑秋叶送饭和换洗衣服。吃完饭,杨晓辉说和陈建明下楼去抽根烟,陈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