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属性。
这活儿也不好干,干不好,很容易里外不是人。当然,他干得很好。
房玄龄在贞观二十年之时,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自己跑回家中,李世民只好去接他。
有人猜测,很有可能是房玄龄反对李世民征高丽,才跑回家不出来。这也是他勇气的表现。
后避位不出。久之,会帝幸芙蓉园观风俗,玄龄敕子弟汛扫廷堂,曰“乘舆且临幸。“有顷,帝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宫。
有人认为,房玄龄胆小,主要表现在“进谏少”。
然而他是主管朝政的那个人,决策须由他通过。他为何要去反对自己通过的决策呢?
其次他是“二把手”,身份敏感,不适合在公开场合和皇帝唱反调,只能委婉提醒皇帝。
那么说他因为善于谋略,所以是不敢担责任的胆小的人,这个逻辑,罗逸不敢苟同。
有时候聪明人就是这样,思考得比别人多,一件事能拿出五六个主意来风险小的收益小的;风险大收益大的;要依靠巧合因素的,等等。
一个谋士,多拿出几个主意让领导选,这不是证明这个谋士很优秀吗?
房玄龄当宰相时,和当谋士时,又不一样。这是两个职业。
房玄龄传盖章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墓志盖章当朝作纪,巨细平分;体国推诚,鸿纤必举。
房玄龄贞观时期主管朝政,难道不做决断?
杜如晦贞观四年已经病逝了。房玄龄总不能把所有的大事小事都让李世民决断吧?这是想累死李世民?
贞观五年,房玄龄不听萧瑀的,萧瑀还不高兴了。这事儿萧瑀传就有。
而且,李世民出去巡游、打仗,都是房玄龄监国、居守,各种史料可以证明。
那么,房玄龄凌烟阁排第五,所以功劳不大?
首先凌烟阁排名并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来的,而是在李世民选出二十四名功臣之后,按照当时的官爵,也就是最高虚衔排名的。
当时已经去世并获得死后赠官的人,自然可以凭借死后赠官优势,排到前面。
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太尉高于司徒,司徒高于司空。贞观十七年画凌烟阁之时,太尉空阙,外戚长孙无忌是司徒,房玄龄是司空。已经去世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征三人,去世后的赠官是“赠司空”。
所以虽然房玄龄当时才是真正的司空,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是“赠司空”,死后赠官含金量远远不如真正的官职,但出于死者为大的原则,房玄龄排在第五。
而且李世民多次盖章房玄龄是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今玄龄等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
所以对于李世民来说,房谋杜断里的房谋是更重要。因为李世民也是果断之人,杜如晦早逝,李世民可以代替杜如晦的角色,“房谋李断”。
如果君主更善于出主意而优柔寡断,那么就是杜断更重要。政治合作伙伴不仅仅要看硬实力,还要看能否取长补短。
李世民起兵两三个月,房玄龄就跑过去当上了“谋主”;房玄龄贞观二十二年病逝,不到一年,李世民也病逝了。他基本给李世民当了一辈子的大管家,他出现和离开的时间,也很适合。而且房玄龄比较足智多谋,不是传统儒家思想。李世民需要的首席谋士,不能太传统,否则不会帮着出夺嫡点子。这个特点也适合。
因此,综合来看,罗逸觉得他很难不佩服房公。
很多人都说穿越大唐首选靠山是老程程知节,但是在罗逸看来,其实要选也是选房公。
毕竟历史上的房公也是推举了相当多的人才基本上也是不问出身,只需要通过其“面试”。
而这也是房玄龄现在如此欣赏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