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左秦琼右尉迟(3 / 4)

大唐称心 苦瓜炒蛋花 4336 字 2021-05-11

,从他的战场表现来看,尉迟敬德对骑兵战斗组织的重整、战场视野和战术贯彻能力都非常出色,也是秦王府集团的“核心管理层”之一。如果仅仅把他当成一名“超级打手”来看待,那就太小瞧他了。

当时的唐廷将尉迟敬德和李靖分别评为内、外之功的典范,不可谓不恰如其分。应该说,他们分别代表了古代帝王成就霸业的两大基石——没有后者,则功不成、业不就,垂范不了后世;没有前者,则皇权无以拱卫。

但此处要说的是,回到开头那句话在“价值实现”这个层面上,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对李靖。

也正因为如此,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忠心,几乎让人忘了,他原本是个改换门庭的降将。

李靖的能力和战绩自然是一流的,但是像李靖这样的“战略型武将”,只要赶上帝国扩张期,如卫青、霍去病、苏定方、裴行俭等人,都成为了彪炳史册的名将。

而尉迟敬德则完全不同像他这样的“战术型武将”,能否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十分依赖主帅的战术体系。

如果不是遇到像李世民这样喜欢以“精锐骑兵集中冲击敌人薄弱环节”作为主要战术的统帅,比如换到主打“恶境奔袭,打时间差”的李靖手下,尉迟敬德的价值无疑会大打折扣;就算碰上硬仗,如果不是主帅本人热衷于亲自冲锋,尉迟敬德也只能作为战术执行者混个次等功,像贞观时期的薛万均、万彻兄弟或契苾何力那样,壮则壮矣,但比之“大唐二李了”终究逊色了不少;当一个战术型的高杀伤性武器,经常性地被最高军事统帅当做主要进攻手段用在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大会战中时,也就被赋予了战略武器的意义,成了无可取代。

简而言之,就是那一句

“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哦,对了,尽管尉迟敬德经常被演绎成“大老黑”,但实际上体力流的武将都不会很老,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尉迟敬德不过三十六岁。

若不是因为同行的李世民只有二十二岁,可能尉迟敬德在后世眼中也会是个颇受老板赏识的青年才俊。

古语道,士为知己者死,而不是为富己者死、贵己者死,也不是为救己者死。

所以尉迟敬德回报给了李世民超越“以命换命”的行动仅仅因为李世民的一句“彼之所乘真良马也”,尉迟敬德便以血肉之躯冲入了敌方阵中。

要不怎么说李建成李元吉他们最怕尉迟敬德能做到这一点,简直无法预测他下一步会为李世民做到何种程度。

而李世民给尉迟敬德的答复也十分有趣,他发明了一个成语,叫做“积金至斗”

“公之素心,郁如山岳,积金至斗,知公情不可移。”

我知道您的心,就像山岳一样坚定,就算把金子堆到北斗星那么高,也无法撼动您的忠诚。

泰山北斗,话说罗逸始终觉得唐朝人说话都这么奔放。

所以说,尉迟敬德后来一碰到李世民的事儿就过激,不是跟宰相抬杠就是动手打宗亲,也怪李世民咎由自取——自古人情债最不好欠,谁让你当初非要跟人家建立这种超越一般上下级关系的情谊呢?

至今后世相声界依然有一段经典快板书《同仁堂》这样念道

孙思邈,医术高,三十二岁入的唐朝……万岁爷一见心欢喜,亲身赐他在当朝。封他文官他也不要,封他武将就把头摇。万般出了无计奈,钦身赐柬大黄袍。在一旁怒恼哪一个?怒恼敬德老英豪。为臣我,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功劳大,为何不赐大黄袍?

唐显庆三年,尉迟敬德去世。唐朝官方参照李靖谥曰“景武”的标准,为尉迟敬德上谥号为“忠武”。

怎么想都是很合乎尉迟敬德的说法。

所以罗逸觉得有幸和秦琼与尉迟敬德二位把酒言欢,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