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
贾思勰一愣,他出身农学世家,这种家庭在古代说实话并不多,但也绝不是没有!他们这种家族的人,要么就是走上仕途,在县衙州府里面当佐官,管理农事。
要么就是“归隐山林”,然后在大世家的田庄里当个“顾问”什么的,指导佃户耕作。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世家还是皇族,都是很重视农事的。当然,重视农事只是因为那关系到自己的钱袋和肚皮,并不是说他们有多良善。
只不过,这样的家族也有自身的问题。
会读书的人,不一定会耕田。会耕田的人,却无法总结经验,或者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该反馈的信息反馈不清楚,弄得似是而非。
一个人要既会读书,又会劳作,还能总结经验,记录经验,并推广使用。不仅需要喜欢这一行,而且还需要有耐心,有智慧。
更不能缺少动手能力。
试问以上都具备的人,要是选择辅佐权贵,他的投入和产出,不是更高么?诸葛亮就是个这样的人物。
没有跟随刘备的时候,就是在做类似的事情,跟随刘备以后,你看看他最后到达了怎样的高度?
所以贾思勰的家族,现在已经有些人才凋零了。其实也不能叫人才凋零,只是家族的人才都“转行”去了。
一听到刘益守居然问起这个,贾思勰好奇问道:“在下确实醉心农事,不过知道这件事的人似乎并不多。今日与贤弟第一次见面,贤弟居然就知道,这真是奇了。”
不奇怪啊,谁不知道你后来闲着没事写的那本《齐民要术》啊,欧洲文艺复兴据说都是马可波罗带着这本书去那边催化的,要不然鬼知道那帮蛮子什么时候才能脱离中世纪呢。
心里在碎碎念,刘益守却哈哈大笑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贾兄就是这样的人。贾兄不如跟在下说说,你觉得州郡里的农务应该如何运作?”
平日里贾思勰因为农务的事情,遭遇过不少嘲笑。他又是个善于实践总结的人,比如说学习别人养羊,他就真的会去买几只羊来养一下,然后总结验证其他人的经验是否正确。
所以这样的人,在同僚眼里,几乎就跟怪物没什么区别,完全没办法沟通交流。或者叫贾思勰的段位太高,一般人的思路有些跟不上,所以显得他比较“奇怪”。
听到刘益守这么问,贾思勰大感知己难寻,握着刘益守的手激动说道:“州郡之农事,说复杂那可谓是千头万绪,但若说简单,也简单,不过因地制宜四字。”
因地制宜?
这话只怕随便找个县衙的书办,都能说得出来。刘益守追问道:“何为因地制宜呢?”
“州郡不同,土地亦是不同。而土地只是基础,它周边的山川,河流,沼泽,树林,才是关键。能种水稻的就种水稻,能种麦子的就种麦子。
种出来的粮食不能自己全部留着,很多都要卖掉,那就要看离河道远不远,可以卖给谁。如果卖不掉,那肯定不能无限期的放着,所以将粮食加工成可以存放的物品,也很重要。
此外,靠着河塘的,养鸭子比较好,不同的水域,鸭子的养法也不一样。不靠河塘,附近有山林的,也可以散养鸡。不过鸡还是圈养比较好,这里也有利弊。
总之,一地适合种什么养什么,那都是老天决定的,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只能是因地制宜,这还要把运输也算上,总之是养殖的成本越低,那百姓的日子就越是好过。哪怕卖鸡子,也能养活一家人,不是么?”
听贾思勰侃侃而谈,刘益守大感佩服!古代人能有这样先进的农学思想,简直比凤毛麟角还稀少,只怕此时找遍魏国,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贾思勰”了!
“贾兄,如今天下大乱,兵凶战危。青徐之地,不知道何时便会陷入战乱,或许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