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儒墨并兴,礼爱同彰(3 / 4)

浸于这片土地灵源之中时,奇妙的景象在他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他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亲眼目睹了这座都城曾经的磅礴气势。那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映入眼帘,飞檐斗拱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璀璨光芒,宫墙高耸,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历史就是历史,画面之中空荡荡的只是一座城池,寂寥无声。

夏先衍的意识从灵源深处缓缓回归现实,眼前所见唯有那座在岁月侵蚀下尽显沧桑的鲁国故城。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 249 年),鲁亡于楚,历时 900 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城址略呈扁方形,面积约 10.45 平方公里,城墙周长约 米,至今地面仍残存有城垣 4000 余米和一些地台。分外城和内城 2 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内城居全城的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

包括周代至汉代的城垣与城壕、城门遗址、大型建筑基址、道路与排水系统遗迹、手工业作坊址、居住址、墓地等。出土上千件重要器物,如鲁国大玉璧等。

城市布局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有关城市形制规定所建,体现了礼制秩序,是研究华夏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实例。

周公旦之子伯禽为鲁国始建国者,他率军协助周王室讨伐管蔡之乱和徐戎,稳定了周王室在东方的统治。周边曹、滕、薛、纪、杞等众多政权时常来朝觐鲁国国君,显示出鲁国在当时的宗主国地位。

鲁国是姬姓 “宗邦”,诸侯 “望国”,与周王朝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鲁国在政治制度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如从 “亲亲” 原则选官到春秋中后期开始 “尚贤” 选官。

鲁国重视以礼治国,完整地保留了周礼文化传统,被称为 “周礼尽在鲁矣”。鲁国还发展出较完善的史官制度,产生了《春秋》《左传》等重要史学着作。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鲁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在此开创了儒家学派。

鲁国在周代诸侯国中具有特殊地位,其文化传统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作为周代重要的都城遗址,曲阜鲁国故城见证了华夏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

这里还有一座周公庙,早年是鲁国的太庙,宋朝时修建成为周公庙,历经宋、金、元、明、清历代 6 次增修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周公庙依山就势,对称布局,以周公正殿和献殿为主导,召公、太公殿相衬托,姜嫄、后稷祠为延伸,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落。

周公与儒家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在思想理念、政治实践以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为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公总结商亡周兴的历史经验,提出 “敬天保民” 的思想,强调敬从天命、怀保小民、施行德政,奠定了后世儒家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如孔子的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这一理念。

周公主张崇尚德政,谨慎使用刑罚,认为统治者要以道德为准则治理国家,用刑要慎重。这一思想影响了儒家的德治和仁政观念,孔子主张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荀子也强调 “明德” 的重要性,都与周公的理念一脉相承。

周公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即 “周礼”,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亲亲尊尊、等级有序的原则。儒家对周